第11章(第2/3页)

路莳是做梦都不想再种地了,没旁的原因,太累。

钱向东心念微动,不知想到什么。

“给。”路莳打断钱向东的沉思,张开手,手中静静躺着一枚黄胖胖的鸡蛋。“四哥,祝贺你名声大震,这是我送给你的贺礼。”

钱向东望着那枚鸡蛋眼神幽深。虽然只不过短短几日相处,但他比谁都了解路莳是个什么性子的人。

不说这年代物资匮乏,家家户户几个鸡蛋炒出一盘炒鸡蛋就是顶硬的菜,可以用来招待最尊贵的客人。就单说路莳自己,这鸡蛋不知道馋了多久,兴许晚上睡觉都恨不能抱在被窝子里睡,能舍出来给他,那情谊不比一个穷人把全部身价拿出来借人差多少。

钱向东心底酸酸涩涩,说不出是个什么滋味,但他知道这感觉不坏。

钱向东伸手去拿,才发现鸡蛋是温热的,是刚煮出来,这是特意给自己煮的。他的心如同这鸡蛋的表皮一样温热,仿佛被一股暖泉包围。

“四哥,恭喜你,你现在可是咱们大队的名人了。”一个大嗓门远远喊道。

钱向东和路莳抬头看去,就见韩金竹快步跑来,转眼到了近前。

“四哥,那拖拉机真是你修好的?”韩金竹气还没喘匀,就又道。

不待钱向东吱声,路莳先骄傲道:“当然,我四哥就这么厉害。”

韩金竹也不在意路莳越俎代庖,反而大力拍了两下钱向东,高兴的哈哈大笑。

金家的地离钱家的远,并不知道那日发生的事,这些都是才听说的,就忙不迭过来和钱向东道喜。别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事,在那个捡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的年代,这就顶天大事,很是荣耀。

这个年代的人大多数都很纯朴,说是道贺,韩金竹就真是专门为这事跑一趟,道完贺就又赶紧跑了。农忙的时候可没那个闲工夫说闲话,能忙里偷闲跑过来一会儿已是十分不易。

钱向东对此心里还是有触动的,倒是路莳得意的瞅着钱向东,眉眼飞扬。

钱向东一下就明白了,这是在说他带了礼,韩金竹没带礼。他比韩金竹对他重视多了。

钱向东想笑,到底还是憋着笑哄了路莳几句。说起来这事还真不是韩金竹不重视,本也算不得大事,真不到送礼的地步。这时代的村里人也就红白喜事会送个礼,当然还有处对象。

晚上干了一天活的知青们全部都返回到知青点,众人皆是灰头土脸,累得话都不想说,只想赶紧吃过饭躺床上休息。

知青们来自天南海北,都是城里人,且有文化,一般而言是高中毕业生或者初中毕业生。

路莳是初中毕业生,年纪也是知青里面最小的。不过这没什么用,毕竟知青们太苦了,自己都在苦水里泡着,谁还有心思照顾别人。

知青的日子真的很艰苦,并不像后世电影小说里面展现的那么好。好像知青们下乡到了农村随便意思意思干点活,家里就会每月寄来大批物资。实际上这几乎是不可能。

首先便是城里人家条件也有限,每家都是一大家生活在一起,孩子少说四五个,这就是四五张嘴。若是结了婚,人口就更多了。

还有知青下乡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不算短暂。家里父母又怎么寄得过来,几个孩子都在乡下,总不能给这个不给那个,若是都寄钱寄票,那么还在城里的家里还要不要生活了,又吃什么喝什么。

所以除却个别家庭条件特别好的,大多数知青们都要靠自己,也就是和村人一样种地得来的公分吃饭。

其实这些知青们的过的日子还不如村里人,村里人从小就在这个生活环境中长大、种地,练就了一把好力气,做惯了这些事,也就不觉怎样。

知青们不同,他们生活在城里。就算是家庭条件最差的,也没种过地,出过这种苦力。因而种地对于他们来说,是真的又苦又累,他们都是在咬牙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