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第5/7页)

丰宁市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企业,清河鸭发展势头迅猛,今年多次登报,甚至上了人民日报,做出了名气,也进入了市里的眼。眼看清河鸭发展迅猛,潜力巨大,名声又好,没什么支柱产业的丰宁市可不得想将这张王牌掌握在手中。

而且清河鸭本来就是从辰山县走出去的企业,辰山县归丰宁市管辖,这么算起来,也就是丰宁市本土的企业。丰宁市哪里甘心看着这么个纳税大户到省城去为省城提供税收和就业岗位啊。

梅书记显然也没想到叶局长是为了这个而来,愣了愣,赶紧出来打圆场,端起茶杯说:“来,叶局长,尝尝咱们辰山县的本土茶叶,这个茶虽然比不得……”

叶局长给面子地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却并没有如梅书记想的那样岔开话题,而是继续说道:“余总,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工作中心,咱们丰宁市没什么特色产业,如果清河鸭能保持现有的规模增长,市里一定会倾尽全力支持你们。”

余思雅无声地叹了口气。她知道市里会支持他们清河鸭,毕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摆在面前,随着清河鸭的做大,每年的税收都是一笔可观的数字,对纳税大户,哪个政府不重视呢?可丰宁市是个弱市,在全省几十个地级市中都排倒数的那种,基础建设极为落后,连铁路都没有,能给清河鸭带来多少帮助呢?

政策的红利和财政上的倾斜,他们清河鸭都不需要。最困难的时候,清河鸭都没拿过一分财政拨款,以后也没这必要。清河鸭需要的不只是政策支持,更需要广大的市场和更便捷的交通物流条件。这一切,丰宁市目前没法提供。

“谢谢市里对咱们集团的支持,我非常感动。”余思雅含笑问道,“叶局长对咱们清河鸭羽绒服厂了解多少?能说说吗?”

叶局长冷不防地被她问起这个,愣了一下,缓缓说道:“听说是用鸭绒做的衣服,保暖性不比棉袄差。”

余思雅点头:“对,大致的原料就是这样,不过面料更贵,是从上海那边买的,咱们本地没这种料子,此外工艺也做了改进,因此成本比较高,一件羽绒服的价格在30-50元之间。”

听到这个价格,叶局长和梅书记都有点吃惊。这羽绒服的价格比棉袄贵了好几倍啊。

将两人的神色收入眼底,余思雅苦笑着说道:“这个价格,普通工人是不大买得起的,羽绒服目前主要的目标市场是各大单位的干部和家境殷实的大学生。叶局长,不是我不愿意将厂子迁到市里面,而是咱们市厂矿企事业单位有限,能够消费得起羽绒服的人远远不及省城多。”如果退居丰宁市,那以后还得重新费时费力地去开拓省城市场。

叶局长的脸色有些难看,唇抿成了一条直线。

余思雅和梅书记都知道他是不高兴了,两人对视一眼,梅书记给余思雅使了个眼色,示意她别提这个了,他来将话题转开。

但余思雅却抢在他前面开了口:“叶局长,实不相瞒,在回来的前一天,省城的高市长介绍我认识了省铁路局的吴书记,我给他递交了一份计划书,准备年后将我们跟省城铁路局的合作方式逐步推广到全省其他10个铁路局,将清河鸭卖到所有从咱们省始发的列车上。”

这里,余思雅故意说得有些模糊,让他们误以为省铁路局已经答应了合作。她还刻意说是逐步推广,这样一来,即便省铁路局没通过她的计划书,后面她挨个找地方铁路局合作也能逐渐打开市场,将今天这个谎圆过去。

果然,听到这个消息,叶局长的脸色阴转多云,诧异地看着余思雅:“你们目前跟两个铁路局合作吧?这要是推广到全省,你们的销量不得增加好几倍?”

余思雅笑着说:“增加好几倍倒是不至于,估计也就一两倍吧。省城铁路局和宜市铁路局都是两个省会城市的铁路局,两个省的交通枢纽,运力和列车数量远超地方铁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