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第3/5页)

他当年待的边境,万里风沙,不见多少绿色,风起敌来,手起刀落,血色迸发,糊模的视线里分辨敌我全靠经验,稍不注意就砍到了自己人。累极之时,死人堆里一滚,闭眼歇半刻,爬起来再战;渴得狠了,他能趴在地上舔死尸帽子上的露水;饿得受不了了,他也能挖沙虫吃。

什么没经历过!

***

下午,李蔓不用去上班,等李长河拉了屏风、桌椅回来,便开始跟他一起调整左屋的家具摆设。

宋逾的床原就靠后墙而放,这个,连同床头的樟木箱和床尾的衣柜就不用动了,只是在衣柜旁边多加套桌椅。

左边靠墙的书柜移到右边,窗下的书桌往右拉拉,靠左墙挨窗摆一张1.2米宽的架子床,床尾放个樟木箱,紧挨着箱子放的是那架1.5米宽的屏风。

这样以来,就成了两个斜对的L型独立空间。

给小韩琳的架子床上,铺上稻草垫、席子、褥子、床单,摆上装好稻壳的枕头、叠好的薄被,一切就好了。

院内另几床的被褥、稻草垫、席子也都晒去了潮气,铺好床,李蔓开始准备晚饭,人晚上到,那得熬个高汤,这玩意儿养人。

取下火塘上熏制的最后一段羊脊骨,刷去上面熏的烟灰,焯水,洗去血沫,放进冷水锅里,加姜片、野葱结、米酒炖煮,中间再放几片火腿提鲜,搁几块羊肉增味。

白面舀上三碗,活面醒着,只等人到了羊肉汤里下面吃。

而他们晚上,吃得就简单了,苞谷粥,烤饵块,配几样凉拌小菜。

刚吃完饭,李蔓见赵金凤就着光又缝了起来,不由劝道:“阿奶你歇歇,他胳膊伤着呢,就是学武也得先养养身子,练武服不急。”

“嗯。”赵金凤展了展手里的上衣袖子,一指缝好的裤衩和两条小内裤道,“一路过来人困体乏的,洗个热水澡换身干净的衣服睡着才舒服,你把这三件洗了,挂在炉火旁烘干,等会儿好给孩子穿。”

“我来,”宋逾放下刚削出一个大致形状的木剑,接过衣服去厨房,舀水搓了两搓,涤了一遍,拧干,挂在了还有余烬的火塘边。

收音机,前几天宋逾回凤山县修好了,李蔓趴在桌上,调过一个个台,遇到唱戏的就停手,陪两老听一会儿。

李长河在编竹筐,连着几天,他和小灰开了两亩荒地,准备种上一亩大豆,一亩苞谷。

打的大豆,掰的苞谷,不得用竹筐挑运。

所以这玩意儿得多多备上几个。

7:40,李蔓起身,捞出两块羊肉,汤里放入山药、菌子和盐,然后拨开火塘的火,烤了二十个饵块。

待山药、菌子熟了,连肉带汤盛了8竹筒。

她不确定2师送韩琳和徐同志过来的战士有几位,所以只能什么都多备些。

将放凉的羊肉切片,和洋葱一块儿凉拌,随饵块一起,分开用芭蕉叶包好,同竹筒放入竹篓。

李蔓收起烤好的衣服,抬腕看了看表,九点了。

拎起竹篓,李蔓唤道:“宋逾,走了。”

“嗯。”收起半成型的木剑,拿上手电,跟两老说了声,宋逾骑上自行车,载着李蔓出了家门。

***

部队门口,小马开着辆吉普已经等着了。

停好自行车,相互打过招呼,两人上了车。

40分钟后,三人到了约定的边防医院门口。

等待的当口,李蔓拿了个竹筒递给小马,“喝点羊肉汤。”

“嫂子不用,我来时吃过饭了。”

“几口稀汤跟水一样,又不顶饱,喝点吧,暖暖身子。”窗外不知什么时候又下起了雨,再加上红旗镇的地理位置正处于海拔1500米的一处坪坝,所以,夜里还是有点寒的。

见他还要叽歪,宋逾接过来往他手里一塞:“喝!”

吓得小马立马不吱声了,拧开竹筒闷头就喝了一口,烫得直吐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