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世子(第3/5页)

他的这些兄弟们,虽有一个十三是他想起来就心里暖和的,但更多兄弟是他想起来就要咬住后槽牙的。

剩下的除了那些还在宫里的比他儿子还小的小豆子弟弟们,也就是老五恒亲王,属于四爷比较能接受的兄弟。

恒亲王虽是宜妃所出,但跟老九那个跟着老八上蹿下跳折腾的不同,这位像个佛爷。

大概是从小被先太后娘娘养大的缘故,老五那时候都九岁了,还跟着蒙古出身的太后娘娘说蒙语,后来上书房学问也就很马虎,在前后左右出类拔萃的弟弟里,他跟跛脚的老七一样,都平庸的很像一块阴影。

老七是腿不好,老五是嘴不好。

但这样一个人,却是难得宽厚和平的人。而且他跟自己亲弟弟走的不是很近,没有被亲弟弟拉去给老八摇旗,四爷就有种隐秘的同病相怜:自己跟亲弟弟老十四也达不成共识啊!

恒亲王瘦了很多。

他实打实是太后娘娘养育了好几年的孩子,感情深厚。太后娘娘一走,他心里着实悲痛,而且也有种自己又少了个护持人的惶恐。

这半年来瘦的颇为厉害。

四爷见他这样,对他的语气就更和缓了,等着听他的来意。

恒亲王先说起今年的大选,然后绕到弘时的年纪肯定会给指婚:“便是一时挑不到合宜的孙媳妇,妾室也总要指一个的。”恒亲王吭哧吭哧表达:“这也就算大人了。”

四爷已经猜到了他的来意,那张脸就冷了下来。

恒亲王开始冒汗。

他从小就有些怕这个四哥,哪怕现在自己都当了好几个娃儿的阿玛,也没有改变。

但来都来了,只能硬着头皮继续道:“四,四哥,三哥昨儿来我府里说起请立世子的事儿——他府里有嫡长子没的说,我家长子虽是侧福晋所出,但也有了孙子,我心里也早就定了世子,只等这哥哥们的示下。”

恒亲王是凡事不冒头的人,如今兄弟里就三个亲王,他是年纪最小的那个亲王,立世子之事一直在等上面的先出头呢。

如今上头三哥诚亲王就带着好消息来了,恒亲王也是精神一震。

也是,今年是个好时候,皇阿玛对他这个太后抚养的人很是关照,应当不会驳回。

五爷还在那里美呢,三爷就给了他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去通知老四的事儿,哥哥交给你了。然后三爷就走了。

五爷只能哆哆嗦嗦来了。

四爷听五爷磕磕绊绊终于说完了,也明白了这意思:诚亲王府、恒亲王府是想夹着自己这个雍亲王府一起上书,人多力量大嘛,被皇上批准的可能性就更大。况且皇上事多,孤零零一府的折子递上去,万一皇上忘了岂不吊在那里,三府连着上书比较壮观,皇上也会更当回事。

四爷想明白了,但他不想干。

这会子上书请立世子,必然是弘时。可弘时……四爷想想他近来的所作所为眉头就能夹死苍蝇。

但四爷在开口回绝之前,到底心软了,没有直接拒绝五爷,只说让自己想想,到时候回信给他。

弘时,到底是他看重过的儿子。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陆续的死儿子,从嫡长子到之后李氏的两个儿子,都纷纷挂掉。弘历弘昼出生前,四爷眼前只有弘时一根独苗,这份感情原是那两个小儿子比不了的。

他准备再给弘时一次机会,看看他近来有没有幡然醒悟。

于是他带着三个儿子去了圆明园,细细观察了几日,然后也给弘时打了预防针:他看三个儿子都是一样的。言外之意,我这回不请立你为世子,是你还不够好,你得再接再厉对得起阿玛对你的良苦用心。

然而弘时转回去就讽刺两个弟弟,搞得四爷愈加失望,那点子心软都没了。

刚回来就非常正式的派人去拒绝了五爷的联名上书之事,表示雍亲王府暂时不立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