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此去通途31(第4/5页)

山上会下冰雹,砸的噼里啪啦。

现在他们还没开始施工,等正式开始施工,届时的环境恶劣程度可想而知。

谢雁能做的,就是在方案阶段,就把一切都做到最好。

这里,的确是风景异常优美的“仙境”,但同时,也是工程队的“噩梦”和“禁区”。

梦想很美好,可实现梦想的过程,是艰难而痛苦的。

但,没有一个人会放弃。

两座大山之间,单是谢雁设计的悬索桥全长就有上千米。

在修桥之前,要先在上面修一条“施工道路”,这条路,由两根先导索先飞过峡谷,落在对面,然后搭建出来。

先导索先过去了,才有后面的悬索再过去。

但问题就在于,如何把先导索,送到千米外的对面大山上去?

“飞机?”

这是方斯闻和其他人想到的第一个办法。

这是修建山区悬索桥常用的方法,用直升飞机将先导索带过去。

谢雁摇头,“我设想过这个方案,一架直升机,两名飞行员,从最近的机场起飞,大致花费是二十二万,时间顺利的话,只需要一天。”

旁听的其他队员说,“预算应该不是问题。”

“但是,这里是落谷河河谷。”

谢雁说,“我们要架桥的地方太高了,山峰四周会有紊流,更不用说大山四周对飞行视野的影响,雾有时会绕在山体上,一旦起雾,什么也看不见,容易发生撞机事件。而且,这里也没有可供直升飞机停靠的地方。”

直升机停靠,至少需要五百平方米的停机坪。

但对面的悬崖峭壁,坡度太大,根本没有足够的平地。

无论是从飞行安全还是别的方面考虑,直升机都太危险了。

“那就别弄那些高科技的东西了,”

老吴说,“直接人拉过去,别的地方也是这么弄得,旁边的高压电力线路,不也是这么弄得吗?”

“这个我也调查过。”

谢雁说,“至少需要十六个人,比起直升机一天完成,人工把先导索拉过去,需要三个月。总费用——二十一万。”

的确,无论是什么方案,都不是费用的问题。

而是危险性的问题。

她说,“高压电力的安装就是前车之鉴,人工拽拉危险度极高,而且我们需要在峭壁悬崖上修建相应的通道,还会对周边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

“危险?”

有人问,“有什么危险?”

这些年跋山涉水,他们看见过无数架在山上的高压电塔,无数条高压输电线,穿过崇山峻岭,将电力输送到祖国的每个角落。

但少有人会去想,当初那些工人们是如何在这样的绝境中完成这些不可能工程的。

“架设高压电力当时花了三个月的时间,”

谢雁顿了顿,道,“施工过程中,一死三重伤。”

这些危险,不是说说而已。

无论是飞机,还是人工,都太危险了,而且人工拉线,需要至少三个月的时间。

这对于方案设计以月为单位的谢雁等人来说,是一个等不起的时间,

先导索等三个月,云桥就要等三个月,高速正式通车,就要往后推三个月。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先导索送不过去,后面一切都白搭!”

“是啊,如果都否了,那还有别的方法吗?”

“这里的环境太恶劣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大家议论纷纷。

就连苏擎和方斯闻,也陷入了思考。

谢雁说得对。

国内外都是这样解决拉索问题的。

要么直升机送,要么人工送。

可无论哪个方案,都因为这里险恶的地理环境,将危险性提升了一大截。

这里为什么被称为“工程禁区”,就是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极高的危险。

他们不能拿工人和飞行员的生命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