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此去通途38(第4/5页)

三十一公里的大桥,分为三个桥段。

首先,是23千米的陆地桥梁,采取混凝土建造。

第二段,是整条大桥的重点,跨海段,全长251千米。

最后,则是港桥连接段,全长35千米。

方案确定后,难题并没有减少。

因为外海施工,还有更多的难题。

宋海找到谢雁,提出了两个最大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打桩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施工船舶问题。

“修桥打桩,必须精确定位,但在海上没有任何的参照物,海水会推动船身,我们只能依靠卫星定位进行,”

宋海说,“我们需要一套卫星打桩方案,一个月后,这两个都必须要有解决思路,其他的问题,我已经交给苏擎他们去攻克了。”

谢雁点头,“这两个问题,我会给你一个答复。”

她说,“要不了一个月,半个月。”

半个月的时间,足够了。

实际上,在卫星的帮助下进行精确打桩,以华国的工程技术来说,并不难做到。

难的是华国没有足够的卫星系统。

也就是说,如果想要利用卫星进行定位,他们能选择的只有利国的gps。

打下一根桩需要七个卫星同时传送数据,帮助精确定位,两个确定高度,三个定下轴线,两个卫星进行校准。

如果是在数十年后进行,当华国拥有自己的卫星系统时,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但现在,不是十年后,也不是二十年后。

利国不断地再调整gps的数据,而且,它并不会为了华国,特意提供足够的七个卫星进行打桩。

半个月后,宋海收到了谢雁的雏形方案。

“gps-rtk技术?”

他翻了几页。

“rtk是一种定位技术,利用了实时载波相位差,”1

她说,“七个卫星很难同时捕捉到,会导致我们的定位出现问题,但如果采取这种技术,将……”

她说,“这个方案,还需要在海上进行实验,它有一定的误差影响,但如果能成功,达到我们要的水平,就足够了。”

“太好了!”

宋海点头,“立刻开始实验,只要能帮助准确定位,就是好方法!”

“对了,还有另一个问题,你怎么只给了一个方案?”

谢雁说,“另一个问题,不需要方案,只需要你请一个人。”

“谁?”

“华国港湾建设集团,董事长。”

“找他?”

“我做了调查,”

谢雁点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生产的施工船,数据已经发送到了你的邮箱,对比之后,港湾建设是我最看好的一个。”

海上建桥和陆地建桥不同,很多陆地上的工程队,是不适应海上施工条件的,而且,在海上工作,需要两种特别的船。

这种船,条件非常的特殊,要求极其的严格,全国也没有几条合适的。

“中国交通一到四航局,还有其他名列前茅的单位和集团,他们能提供在海上进行符合我们要求的作业的船并不多。”

谢雁笑了笑,道,“而港湾建设,正好有六条!”

“港湾建设,可不只有一个项目,开口就要人家六条船,我看他们未必会同意。”

“不止是要六条船,还要他们集团最好的,最厉害的六条船!”

谢雁说,“的确,他们不止一个项目,但东海项目只有一个,这是全国的施工单位都想要拿下的项目。”

她说,“如果,我们以不招标为条件,让他们提供华国最强的六条船来进行工程大桥的施工——应该没人可以拒绝这样的条件。”

打桩问题,定位问题,材料问题,通航问题……

尽管有着方方面面的问题,但在华国无数人的努力下,东海大桥项目正式开工了!

在宽阔的海面上,一条条打桩船,在深不可测的大海中打下一根根坚固的桥桩,一条蜿蜒而来的巨龙,盘旋在东海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