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不要沉溺于过度的责任感(第5/6页)

好比在罗伯特的事例中,他的父母没有总是开诚布公地叮嘱:“假如你没有按照我们嘱咐的去做,你就是个坏人。”然而,这正是他在偏离常规时所体会到的言外之意。在他成年后与其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他猜想他们也有此言外之意,强烈地渴望被认可,以至于他愿意去担负他所认为的任何有可能赢得好评的任务。

实际上,你表现出“负责任”是由于害怕被批评,这并不是有责任的举动。反言之,你只试图认识别人给你安排的计划,而完全没去理会它深层的含义。

比如,罗伯特为了适应员工的特点而对牙科诊所的惯例有所改变,这样的做法是负责任的吗?也许是,也许不是。老板考虑下属的需求是件好事,老板为团队的工作开创先例也同样是好事,即使他们的视角不同。他不能一味地担心员工批评他作的决定,如果罗伯特真的有责任感,他就应该尽到一个牙医的责任,并且慎言慎行地运营诊所的例常业务。

在童年的成长阶段,人们要理解责任感不是由害怕批评而催生的,还要学会如何在消化多方意见的同时又能保持对自我充分的认可。

譬如,罗伯特认为他自己有错,因为他与父母的观点有所分歧。他需要认清分歧并不一定是对与错的标志。无论如何,他不但要习得正确的价值观,并且不再惧怕负面的评价,而且要允许他有独特的想法。只有在做出如是转变之后,罗伯特才能自由地选择他所优先考虑的事项,才能意识到负责任的行为是基于真情实感的自主行动,而不是意图平息负面评价的害怕举动。

那么最理想的是,在他成长的时期,罗伯特的父母会对他说,“我们将和你聊一下我们的价值观和喜好,完全理解你会有不同的看法。即使意见有所分歧,我们仍然乐意接受真实的你。我们只希望你能慎重地选择你的生活方式。”听起来是不是太不切实际了?尽管你们之间没有进行过那样的交流,在意见不一的时候,你还是可以对你自己说这番话以表达对自我的认同。

3、不切实际的理想

当讨好者反映了以规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和批评敏感性的模式时,第三个起因也就呼之欲出了——必须达到理想状态,即使常识告诉我们那是不可能发生的。由于他们所怀的理想过于崇高,便承担了比实际所需的更多的责任。为了获得平衡,他们同样需要放松对理想主义的掌握。

正如事例所表述的那样,罗伯特以为只要他对父母尽忠尽孝,他们就会感到满足和愉悦,他一直备受这个理想的迫害。当达不到理想的时候,他就会斥责他自己并以加倍的付出再接再厉。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他终于把事情摆平了。然而,他却感觉到恼怒不已、理想幻灭,因为其他人没有按他理想中的方式来回应他。

大量的事例表明,理想主义的讨好者担负的责任感已经超越了合理的范围,例如:

·家长们以为,他们给孩子提供的宝贵机会是他们童年时期所无法想象的,孩子们会很喜欢。结果就是他们在日程中安排了太多以孩子为中心的活动,甚至连自身都感到心力交瘁。

·一对已婚夫妇以为他们能够畅所欲言并且对彼此了解很深。不过实际上,他们还是不能完全理解对方,甚至得通过坚称、强调的方式来表达观点。结果他们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了。

·一位女士自认是一位忠实的朋友且为此感到很自豪,但别人显然没有用同样的忠诚来回报她,她感到大失所望。

·一位市民组织的成员不再对他人抱有幻想,因为其他成员没像他一样为集体尽应有的责任,他难以接受这个事实。

在以上每个例证中,恶性情绪的滋生是由于讨好者本身有很高的理想或者是由于其他人没有去作为。他们推崇的高尚理想并没有错,事实上是非常善意的观念,只不过,他们没能看清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尽管这些人下定决心遵守最高的标准,他们终究还是无法鞭策他们自己去完成一个不可能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