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第2/5页)

不想夏菊花问的是:“你们家里的电和自来水花钱不?”

郑红兵和知青们都愣了一下,才说:“花钱咋啦,那也得有处花才行。”

“对,有钱还得有处花。”夏菊花十分同意她的观点:“不过有地方花的时候,手里没钱是不是更难受,看着别人大把的花钱,心里不是滋味吧?”

上辈子为啥人都变得那么浮燥,要让夏菊花说,就是消息传播的途径多了,大家都知道哪些地方有钱就能得到更好的享受,拼了命的挤过去,结果去了才发现,自己手里没钱。

于是就急着挣钱,越快越多挣钱越好,心能踏实得下来?不浮燥才怪呢。

邓春林和郑红兵都被说愣了,谁也没想到夏菊花把他们心里最不愿意让人知道的事儿,说得这么透彻。

他们所以想回到城市,的确是想过上便捷的日子。可夏菊花说的没错,一切的便捷,都建立在手里有钱的基础上,眼看着别人花钱,自己却不得不小心计算着兜里那几张可怜的票子的滋味,来的知青都尝过。

“我们为啥没钱,还不是大队当初没把我们分到各生产队去。”郑红兵觉得知青没钱,不是他们自己的原因。

夏菊花笑了:“大队一开始的时候,没把你们分到各生产队吗,是你们嫌各生产队安排的活多、活重,自己闹着要单独成立突击队。李大队长考虑到你们的热情,答应了你们的要求,也单独给你们划出了地方,可你们自己这几年是咋生产的,用我说吗?”

这些知青刚来平安庄大队的时候,李长顺按着上级要求,把他们分散到了各生产队,还让每个生产队专门挑出种地的老把式带他们种地。

可知青们干了不到一年,就嚷嚷着人家不认真教他们,又总是让他们干最苦最累的活儿,是各生产队迫害知青,聚到一起罢工不下地,天天堵着大队部要求自己成立突击队。

一天两天李长顺还给他们讲道理,时间一长李长顺的脾气也上来了。行,让你们成立突击队,给你们自己划出地来折腾去,可按着划出来的亩数,该交的公粮一粒米也别想少交。

自认为取得胜利的知青们,煞有介事的跟李长顺签了保证书,一个个按手印按得那叫一个重,气的李长顺再也不肯多看知青们一眼。

等到第二年开始春耕的时候,知青们才知道自己的天真,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头一年他们只顾着挑老把式的毛病,根本没好好学种地,哪知道啥时候种啥,或者种深种浅?

那一年的突击队的收成可想而知。去了该交的公粮,他们剩下的粮食连夏收都顶不到,还得拿出交公粮换来的钱买粮食吃。可他们过年都回过家,有人向家里显摆自己一年分红充大方的,也有孝顺的想着爹娘不容易、把钱给家里留下的。钱都花出去、给出去了,能买回多少粮来还用问吗?

于是知青们又堵到大队部,想重新分配到各生产队去,李长顺可不惯着他们的毛病——在农村人看来,地就那么多,自己生产队的人没办法,总得养活,城里来的知青却分明是来抢他们的口粮的。

头一年分他们粮食、按工分分红他们还不愿意,那就自己一直硬气干他们的突击队吧。

闹,说平安庄大队迫害知青?那张按了十几个手印的保证书,让李长顺不管面对哪一级知青办,都立于不败之地——不是他迫害知青,而是他一直按着知青的意愿照顾他们呢。

之后几年里,知青们有来有招工走的,可李长顺愣是凭着那张保证书,把知青们排除在了平安庄大队之外。所以平安庄大队的知青跟别的大队知青不一样,存在感是非常低的。

知青里不是没有明白人,他们试图通过自己的劳动,引导别的知青一起融入平安庄大队,无一例外全都失败了,那些明白人就不再出头,干好自己的活后发展一点自己个人爱好,或是抱着书看,不再掺和知青与平安庄大队的拉锯战,暗暗寻找一切能让自己早点离开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