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旁人(指指点点:快来看……(第2/5页)

苏一杳把最后一口绿豆冰沙用勺子垒得好高,然后啊呜一口吞下去,她左颊鼓起,颇有十多岁小女孩的可爱:“嗯?”

刘导乐呵呵地把冰沙一次性小碗丢在一边垃圾桶里,挑着眉,听苏一杳和她经纪人说话。

他们俩说话也没有避着别人的意思。

阿康:“你家乡最近评为全国知名旅游地之一,政府想着让你代言个公益广告。时间是这周五,你可能得安排个时间飞F省。”

苏一杳是渔村出身,她的生活经历和其他艺人有很大不同。

刘思源当年亲手把她从渔村领出,带她进圈,也算了解身边这孩子的成长——父母早年过世,靠着叔伯婶子长大。乡里人们纯朴,再加上地方政策不错,她当年在小渔村里的生活也算有滋有味:上下学后便随着叔伯婶子们去海边,编制渔网、串生蚝壳、养殖生蚝。

她早年有黑粉,在公开平台里恶意说她是乡下出身、就纯粹是个“小渔民”。

苏一杳也不生气,在微博账号还由她一人使用时,诚恳转发了这黑粉的言论,并赞同道:确实,我自认在演戏前,就是个打渔的。

刘思源伸长手,又从旁边的小冰柜里掏了一碗绿豆冰沙。

拿着勺子,边听苏一杳、阿康聊天,边吃。

“我叔伯没和我说啊——”苏一杳把冰沙碗搁在阿康膝盖上,掏手机,看了下手机消息,没见到她叔伯们的消息。

一时间,很是纳闷。

阿康:“你也知道你家乡叔伯婶子们都不愿意让你多操心,这件事他们估计也不知道呢。”

苏一杳刚入圈,拍了《轻语》后,就将这部片的片酬大部分都拿去建设家乡,这事儿也是悄悄做的。数年后才有粉丝扒出来,原来苏一杳的家乡小学、公路建设都有她本人的资助。

小小渔村里的村民其实都不算穷,要不然也不会有叔伯婶子愿意照顾双亲早逝的苏一杳——在穷人家里,多张嘴可不是什么简单的事。

渔村里的村民们都有大船,即便政策要求有禁渔期、休渔期,但他们只要在开渔期勤出海,就能赚够整个年的开支。

苏一杳入娱乐圈,赚了普通人想不到的钱后,帮着渔村里的公路建设,也给村民们每年的捕鱼带来好处:道路通畅,海产品出得去,价格也就高了。

阿康刚负责苏一杳,做她经纪人时,听到她的家世背景,还愣了愣,心里头担忧起:不知道她的家乡远亲会不会盯准这个在娱乐圈能赚钱的小辈,把她当摇钱树看待。

不过,他显然想多了。

苏一杳的乡亲们都很好,她出道至今,但凡有记者私底下去渔村采访,试图爆点什么苏一杳的黑料,那群乡亲们就登时变脸赶人。

她固然没有什么直系亲属,可远在沿海渔村的乡亲们也都是她的亲人。

苏一杳亦懂得感恩,在成名后,不知道帮了家乡多少忙,乡政府寻她做宣传,都不是第一次了。早几年,村里海鲜干货需要推广,苏一杳还在自己的微博账号里宣传了一波家乡干货,大大促进了一波乡里产品销量。

“公益广告?”刘思源好奇问了一句,“是政府方指定要她啊?”

小渔村位于沿海F省,地方不大,近几年靠着天然海域而出名,更有综艺节目在这个小渔村上拍摄,也为其扬名,来了不少全国各地的游客。

全国评定旅游城市时,小渔村靠着优越的地理条件、美丽干净的海域,成功评上了其中之一。

“算是吧。”阿康说得不是很肯定,看得出来这公益广告还是废了点力气才拿到的。

“机会属实难得,F省不也有其他出名的艺人吗?他们公司也想抢这个机会,公司博弈好久才拿到的。”

苏一杳翻着手机看了半天,阿康就看她给乡里远亲发了消息,询问几句,最后点头:“好,下午具体就是商量看什么时候拍广告,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