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全特么是新战法(第2/3页)

晋军士兵和秦军士兵分别站在己方的阵列线,手握武器你来我往地捅、勾、啄,导致战场上金属的交鸣声和木杆相撞声就没断绝过。

秦军士兵使用的是戈,也就是勾或啄才能产生最大杀伤力,捅或刺顶多就是起到“推”或“杵”的作用。

阴氏士兵用的是戈矛,也就是除了“戈”的部件之外,前端还有“矛”的部件。

什么是“矛”呢?并不是短短的尖锐物,只有短短的尖锐物叫“枪头”,“矛”是一种长度约二十五厘米的尖锐物。

这种武器能刺能勾又能啄,仅是多出一个能刺的功能,带来的效果远胜于戈。

别看只是在戈加入一个矛的部件,工艺其实是需要得到改良和进步的。

简单说,一件物品设计之初的各种零件布局已经成型,想要加入新的零件肯定需要进行改造,并不是将矛捆在木杆前端就算完事,必须足够的牢固,也要跟戈的部分形成契合,不免需要进行改良。

现在的秦军士兵遭到了曾经晋军士兵的困扰和惊惧。

秦军士兵没见识过能捅的戈矛,防备的是晋军士兵的勾和啄,结果被猛然间刺上来的矛尖捅穿了胸膛。

为什么说晋军士兵遭遇过这样的困扰与惊惧呢?

主要是楚军那边有一部分精锐士兵使用“戟”这种武器,一样有捅刺这种杀伤效果。

楚国一般是“王卒”装备“戟”。

而“戟”跟戈矛是两种兵器。

戟是戈和矛的合成体,它既有直刃又有横刃,呈“十”字或“卜”字形,因此戟具有钩、啄、刺、割等多种用途,其杀伤能力胜过戈和矛。

所以,楚军的戟并不是单边或双边带有“月牙”的那种,事实上这种款式的戟只出现在游戏或演义作品里面。

宇宙国的棒子将呈“十”字或“卜”字形的这种武器取了很高大上的名字,称呼为“龙根戟”。

阴氏的那个“师”是前方有近战兵在跟秦军士兵交战,后方不断有弓弩手阶段性地射箭覆盖某个区域。

这种打法没什么稀奇的地方,却要对第一“彻”近战部队有足够的信心,要不战线维持不住,后方摆上的是远程部队,战线崩溃就将面临全线的崩盘。

吕武当然对自己的部队拥有信心,采取了相对冒险的布局,也就是让远程部队一再协同推进。

秦军那一边没有远程部队一再射箭,全线布置的就是近战兵种。

原因无外乎是后子针没有信心能扛住晋军的推进,哪敢再去战线前方布置什么弓箭手。

“得郤氏、栾氏之‘徒’,应用韩氏战法的阴氏,甚尤如虎添翼。”中行偃如此感慨。

智朔的注意力却全在阴氏的骑兵身上,几乎全程观看到是怎么将秦军骑兵给吃掉的。

栾氏和郤氏遭到瓜分,各家或多或少都获得了一部分的人口。

荀氏和中行氏的联合体够大,家族结构基本上固定,得到栾氏和郤氏的人口并不是吸收成为私军的一部分。

智氏、韩氏、范氏、魏氏……等等一些本来就显得强大的家族,他们采取了中行偃一般的处置,将那一部分郤氏和栾氏的人口变成劳动力。

也就是说,各家没有引进郤氏或栾氏的战法。

“阴氏之马为何与众家有异?”智朔在思考的是这个。

他们也就是能看得出战局是己方优势,再来是没有得到指挥局部战争的分派,有闲工夫去思考和观察。

吕武没给中行偃和智朔分派任务的原因并不显得复杂。

中行偃是上军将,自己讨要任务是一回事,被指派成了另外一回事。

智朔是智罃的宝贝儿子,上战场没人敢保证一定安全,立了功劳是好事,死了肯定算吕武的锅。

吕武秉承的是两人不主动要求,绝不去分派任务,甚至他俩执行任务都要时刻看顾,免得朋友当不成反而成了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