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来啊,建城呀(第3/4页)

秦人真不是选个地方修建一座关隘就算完事,他们还将周边数十里内的地形进行了或大或小的改造,其中包括切断“关外”某些河流、溪水造成敌军就近取水困难,又在一些能够通行的区域修建驻兵据点或小型关隘。

所以,“函谷关”只是秦国东面门户最大的关隘,也是主要通行的主道,秦人真的不是单独修建“函谷关”就形成了强大的防御盾牌,真实情况是一系列军事设施形成的防御体系。

这么一个超大工程涵盖“函谷关”周边数十里,也有顾不上东面国门的地方,结果就有某次五国合纵绕开“函谷关”直接杀进“关中”的事情发生,使得“函谷关”成为一个摆设。

简单的概括起来,道路千万条为前提,秦国只是在最适合提供大军行军的路线修建关隘这种防御体系,其它不适合修建关隘的地形则是建城来作为缓冲。

吕阳问道:“阿父,我家要在此修武城?”

现在军事用途的建筑,无论大小或是款式,一般就是“武城”这么一个称呼。

范氏在大河以南修建的“虎牢”就是一座武城,只是被冠上一个名字。

吕武摇头答道:“修或许会修,不是现在。”

肯定不能是现在修的。

真的要有所动作,其余人也不是真的傻子,事先没想到就算了,一看到阴氏修建关隘,谁还看不出是个什么意思。

队伍重新启程,过了狭隘的谷口又是一段谷地,出了谷地则是一马平川的平原,也能看到北边那一条汾水。

阴氏接手“杨”地之前,谷地之外不存在什么定居点,离得最近的城池叫“昆都”,也就是汾水河系单独有一座桥的交通枢纽,再往东北方向约二十五里则是一个叫“郜”的城池。

本来“郜”属于“杨”地的一部分,吕武拿“温”地跟赵武换“杨”地舍弃了“郜”,将“郜”赠送给了国君。

当然不是吕武觉得名下的封地太多太大,纯粹就是“郜”属于大坑。

这个“郜”本来就属于公族,后来一度分给了祁氏,再后来被赵庄姬拿了去,然后被赵庄姬转给了赵武。

土地的主人一换再换,生活在那片土地的人则是基本上没怎么变过,以晋国公室的众多姬姓女居多。

吕武宁愿舍弃一块封地,也不愿意去跟那些姬姓女人形成什么直接关系,一旦成为统属的关系,一系列的麻烦绝对接踵而来!

将“包袱”丢给国君就是最合适的做法,又能让国君得出吕武懂进退的看法。

吕武这么干同样不是怕了国君,只是遵行现在贵族那种能避免就不要跟姬姓有牵连的“套路”。

“此处需建城。”吕武看了一眼看不到边际的平原,接着往下说道:“一马平川适于农耕,不可荒废。”

上面那句是废话,并且假到不行。

平原是平原,可特么根本没有河流或溪流。

因此,并不是每一个平原都适合当农耕区,需要的是拥有足够的水源。

好几个大型产粮区,它们之所以会成为产粮区,就是因为不缺用来灌溉的水源。

当然也不是有水源就适合开发成为产粮区,很多那样以为的王朝一定要被水患困扰。

比如,大肆在大河或大江边上搞农耕区,搞得水系两岸被破坏,每每雨下得又大又时间长,必然会享受到“泽国”的待遇。

葛存一听就问道:“如此,需开挖水渠,工程着实浩大!”

这一片地区离汾水可是超过十里,想要弄成农耕区的话,要从最近的水系引进水源只有盯上汾水了。

吕武想在这里建城的真正意图是看重军事价值,能产生农耕效益只算是附带的。

他说道:“来年我家需建城多也。‘杨’少则一座,多则三座,余‘地’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