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国君出招啦(第2/3页)

士匄低声说道:“郑人多变,朝晋暮楚并无信誉,不可信也;陈远离于我,盟之若陈有变,我若愿救,千里跋涉路途之远,安能救之。”

郑国没有信誉是出了名的事情,甚至多次发生早上投奔晋国,到了晚上又投靠楚国的例子。

而陈国的确离晋国太远,中间隔了一个郑国,周边的顿国、沈国、蔡国要么是楚国的盟友,不然就是楚国的傀儡国。

如果晋国将陈国收为小弟,可以预见将来晋国光是为了救援陈国就要被搞得疲于奔命。

国君不知道那些吗?他将一切都考虑了一遍,怎么可能没想到那些。

士鲂说道:“我犹记得元戎疲楚之策。若陈盟我,疲之我也。”

国君的回应是笑了一下。

说起来也是造孽!

没上台之前的智罃提出争霸策略,上台后搞东搞西,独独没将疲楚之策玩出什么花样。

结果现在智罃已经退了,他曾经提出来的策略被拿出来成了一种“反面教材”似得警告。

士匄和士鲂都表达了反对拉拢陈国的态度,使得国君越加坚定接下来要干的一件事情必须干成。

国君看向了魏琦和解朔。

晋国之前有两个阵营,以智罃为首的智氏、范氏和韩氏联盟,阴氏、魏氏和解氏组成抵抗同盟。

现在智罃退下,韩厥也表露退意,不代表智氏、范氏和韩氏的联盟瓦解,只是接下来的事态发展肯定会起到新的变化。

国君需要魏琦出来表达不同意见。

魏琦没让国君失望,说道:“如今乃是我盼局势有变,岂可顾忌太多?”

先不说楚国搞陈国是不是在布局,楚国的“交际圈子”出现状况是一种事实。

如果晋国心怀顾虑采取坐视态度,是不是会失去很多机会?

可是问题又兜转回来,要是楚国故意给晋国挖坑,跳进去会增加未知风险。

中行偃以中立的态度说道:“中原未稳,南方有变,如何处之?”

这个也是国君不能忽视的问题。

晋国只有稳住中原各国才能全力跟楚国展开较量,千万不要国内到处失火,中原各国也没臣服晋国,头铁地要跑去跟楚国一较高低。

那么,晋国内部会搞幺蛾子吗?国君有过很认真的思考,认为出现大乱的可能性没有,各家族因为利益产生的冲突需要进行破解。

国君决定先解决一个难题,说道:“襄公设六卿将三军……”

一大串历史被提出来,讲了晋国为什么会设立“常务卿大夫”,过程中为什么增设“常务卿大夫”的位置,一度有十二位“常务卿大夫”,后来又减少到八位“常务卿大夫”。

大家一开始听得比较迷糊,后来渐渐搞懂国君是个什么意思了。

国君有了下一批“常务卿大夫”的人选名单,只是事情好像会出现比较大的变化?

果然,就听国君说道:“我之处境难也。卿大夫近来多变,亦有难履卿大夫之务实。”

从晋景公开始到晋厉公两代,晋国的“常务卿大夫”走马观灯在换,并且每一次出现卿位变动都是血腥味十足。

前来宫城的卿大夫脸色开始变了。

就当下而言,不管是增加“常务卿大夫”的数量或是减少,对他们这些在职的“常务卿大夫”都不是好事。

毕竟,他们是利益既得者,出现任何变动都代表一次新的利益变更。

其中以解朔感到最为紧张。

解氏可以说是晋国“常务卿大夫”中最弱的那个,增加新的“常务卿大夫”比解氏弱,他们又无法从中得到什么好处;一旦国君要削减“常务卿大夫”的数量,解氏绝对是要挨刀的那个。

站在大殿一侧的赵武脸色非常复杂。他已经从国君那里事先得到消息,晋国在接下来会恢复“六卿制度”,只是不知道谁将失去卿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