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3章:小宋,锅你来背。(第2/3页)

吕武还想到了另外一层,宋国防御楚国的入侵是必须干的事情,将楚国完全惹怒的事估计不敢干。

这样一来,是不是能懂得宋军为什么不趁这个好机会,殴打士气低迷的楚军了?

为敌是一回事,成为死敌是另一回事,跟被楚国专门逮着揍还是另一回事。

所以,不要看宋国秉承周礼在做事就觉得迂腐。

要知道有多少诸侯国早早完蛋,宋国到战国七雄前中期还活得好好的,并且一度活得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滋润,说明宋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呀!

华元说道:“仰仗伯国,我之幸也。”

吕武算是知道华元不好对付了,直接开口要求道:“宋与卫互盟日久,宋君可否邀卫君南下收复故土?”

反正宋国的存在就是用来背锅,以其平白背锅,不如真实的背一次?

华元有点琢磨不透吕武怎么会提出那样的建议。

晋国要尽得卫国大河北岸的城池,直接将卫君卫衎赶走很不合适。

另外一件事情,现在说“都城”其实是错误的说法。不是哪里作为都城,要看的是一国之君长期居住在哪座城池,会导致该国的政治中心往哪移动。

晋国一直拿“朝歌”当卫国的都城就是上述的原因,不是说“朝歌”作为卫国的都城不可动摇。

更简单的来说吧?哪一天晋君姬周不想居住在“新田”了,搬到其它的城池常住,晋国的“都城”肯定也就换了。

所以现在说哪座城池是哪个国家的“都城”都只是指行政中心的转移,当代也没有“迁都”的说法或概念,纯粹就是简单的换个地方长久居住,首脑和重要人物在哪办公,哪就是所谓的“都城”了。

其实到了现在(公元前600左右)还好一些了,更早之前不说是“都城”了,好些家族为了保持健康所居住的城邑都要十来年换一次。

频繁更换居住地是春秋的一种惯例,没什么值得好奇怪的地方。

几十年之前,赤狄南下侵略卫国,卫国一度将政治中心转移到大河南岸的“帝丘”。

晋国击败赤狄并夺取土地,并且卫国收复了大河北岸的城池。再来是晋国的霸业越来越红火,卫国想跟晋国亲近又将政治中心转移到大河北岸,也就有了当代晋国君臣需要面对的局面。

华元想问吕武到底是什么意思。

晋国哪可能将自己的计划透露出去?

那么件事情要的就是一个“水到渠成”,等待事情办成了之后,木已成舟的状态谁都不能再哔哔才是晋国想要的。

华元带着困惑答应下来,又问道:“伯国今岁复再南下?”

吕武说道:“进驻‘虎牢’以待后续。”

乘胜追击什么的?真要干也不能说出口呀。

华元一听非常喜悦。

晋国的新军废了,下军遭到重创,消息没可能瞒得住。

楚国那边的损失更大,自家的令尹还被俘虏了。

来自晋国国内的援军已经抵达,足足有一个“军”又两个“师”的生力军,再加上还能打的中军和上军,对付新败又没有后续支援的楚军,应该没什么问题的吧?

晋国表现出不给楚国喘气的姿态,对一些遭到楚国强势压制的诸侯国,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既然晋国那么给力,宋国是不是要上道和懂事一些?

华元答应建议自家国君邀请卫国国君南下,同时大气地表态会运送一批粮秣去“虎牢”。

在楚军南下后的第十一天,以晋国为首的联军也渡河南下了。

那一段时间里面,晋国君臣每天都非常忙碌,主要是跟各个诸侯国进行邦交。

一众列国中屁事最多的是鲁国。

明明晋国已经将齐国打得半身不遂,后撤前也清扫了划分给鲁国的区域,偏偏鲁国后面还能连吃败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