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朱仙镇之战(28)(第3/4页)

不同于流贼的号角,官军命令前进、激励将士血战的乃是十几面巨大的牛皮战鼓,分置于战场的左右中三个地点,其中中军所置放的大鼓最多,足足有六面,此时六个赤膊大汉正在拼命的擂鼓,奈何流贼正山呼海啸的响应李自成号角,原本应该鼓荡天下的战鼓之声竟然是被压制住了。

“殿下,老臣请擂战鼓!”

在流贼攻势被手雷遏制的同时,太子翻身下马,向擂鼓台奔去,吴甡和侯恂立刻就猜出了太子的用意,吴甡默不说话,只拎着袍角,紧紧跟在太子身后,侯恂在惊讶手雷威力的同时,却是疾步跟上太子的步伐,向太子主动请缨。

朱慈烺不说话,只继续向前。侯恂没有明说,但他却能明白侯恂的意思,李自成只是一流贼,太子如果亲自擂鼓,有点和他相提并论的感觉,等于是长了李自成的面子,失了皇家的威严,倒不如让侯恂来。侯恂虽然是戴罪之身,但做过尚书又做过督抚,身为有名的文官,他亲自擂鼓,应也可以鼓舞士气。何况手雷已经抑制了流贼的进攻,何用太子出马?

面子,都到了这时候,居然还在想着面子。

从这一点上来说,侯恂确实不如吴甡。

李自成亲自吹号,鼓动流贼的士气,如今情势下,唯有太子亲自登上擂鼓台,擂响战鼓,才能激励官军将士奋勇杀敌,挽救当前的危局,换其他任何人都不行。或者说,是五十分和一百分的区别。有一百分为什么要使用五十分呢?只为了不存在的面子吗?

手雷威力虽然不小,但数量有限,不过一百来枚,难以真正遏止流贼的攻击,要想真正扭转战局的颓势,必须振作官军的士气

朱慈烺几个箭步就登上了擂鼓台。

擂鼓大汉急忙下跪。

朱慈烺不说话,夺过他手中的鼓槌,站在大鼓面前,深深吸一口气,然后用尽所有的力气。“咚~咚~咚~”地开始擂动战鼓,刚开始慢,然后越来越快。

“太子殿下!太子殿下!”

和流贼呼喊闯王一样,但太子殿下登上擂鼓台,擂动战鼓之后,整个官军爆发出了惊天动地的呐喊之声,士气陡然大振。大明太子擂动战鼓,这是大明历史上的第一次,从亲临前线,到擂响战鼓,朱慈烺所做的都是过去皇太子所没有做过的事情。何况太子还只是一个只有十五岁的少年?十五岁的少年都如此英勇,他们这些正在盛年的壮汉又何敢畏惧后退?

太子不止是擂鼓,更是在向众军表明,今日绝对不退,死战到底的决心!

历史上,领军大帅亲自擂鼓,用以鼓舞将士士气的战例数不胜数,比较有名的是牧野之战时,周武王曾亲自擂鼓,宋辽檀渊之战时,辽国皇帝也曾亲自擂鼓,相比于冲锋陷阵,在后方擂鼓显得有点弱,所以真正雄武大略的皇帝,如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等人,都喜欢亲自披挂上阵,去冲击敌人的阵地。

朱慈烺知道自己的斤两,操纵战马,纵横来去,他半年的骑术训练,未必能稳稳当当,倒不如亲自擂鼓。

本朝文官主帅擂鼓助战并不多见,一个是土木堡之变后,京师保卫战时的兵部尚书于谦,另一个是己巳之变时的辽东经略袁崇焕。京师广渠门之战时,袁崇焕身披重甲,亲自登台擂鼓,建虏重箭倾射,挂在他身上的箭杆,像是刺猬一样。

主将擂鼓,不但是鼓舞士气,也是在表明决心。

太子不退,其他人又何敢退?

望着擂鼓台上还穿着银盔银甲的小小身影,三万名官军,从步兵到骑兵,都是热血沸腾,“杀!”前方精武营方阵中,暂代千总的阎应元早已经满身是血,在他长刀之下,不知斩杀了多少流贼?激战到现在,即使是他这样的勇者,都已经感到了疲惫,何况是一般的军士?但是当太子亲自擂鼓,那“咚咚咚”的战鼓之声传来之时,不说左营,精武营和左柳营的将士都是红了眼眶,重新焕发了力气,原本动摇后退的后退的阵型,立刻就稳住了——太子不止是他们的主帅,也是他们的信念。阎应元连续挥刀,将冲到面前的流贼全数砍倒,激战到现在,对面流贼都已经知道,那个留着大胡子的官军把总是一个极其厉害角色,刀法无人能挡,比传说中的关二爷还是厉害,于是不敢应战,纷纷向阎应元射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