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6章 镇北道(第3/4页)

李宽这话一出,李世民的脸色都变了。

是啊!

草原是个大问题,要想彻底的实现长治久安,还是在自己手中来推进会靠谱一点。

这样的话,哪怕是出了什么乱子,自己也有信心应对。

这要是继续拖下去,还不知道会成为什么样子呢。

“楚王殿下的建议听起来是极好的,但是实施起来其实有非常大的困难;我们大家都知道,边疆问题,其实就是人口问题;但是偏偏关中地区各州县的用工都非常紧张,根本就无力继续往草原上移民;最关键的是,哪怕就是人手不紧张,也要百姓愿意去草原才行啊,总不能朝廷强制移民吧,那是会出乱子的,会把大唐如今的大好局面破坏殆尽。”

高士廉的话术水平,显然也是很高的。

他没有直接否定李宽的提议,而是从侧面上摆出一堆困难,来证明李宽的提议是不可行的。

“人,那是永远不会嫌多,永远都是不够用的,这其实并不是限制镇北道成立的最关键因素。辽东道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对辽东道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镇北道也完全可以成立镇北道生产建设兵团,从各地府兵之中招募人手。

与此同时,朝廷可以从岭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各地招募蛮夷子弟进入府兵,把他们安排在镇北道。甚至还可以从南洋或者倭国招募一批人手前往镇北道。

以我大唐此时的影响力,不少蛮夷都对加入我大唐心怀向往,只要把草原上的人口结构进行重组,让新来的人按照朝廷的意思去开垦土地,修筑城池,最终镇北道会慢慢的成为大唐一个普通的道。

当然,我们也不是不考虑从关中道、河南道等地移民,相反的,鼓励百姓前往边疆发展,我觉得这应该是大唐的一项国策,不管是什么时候都需要支持。

只要诱惑够大,种植土豆的利润够高,前往镇北道的人就不会少。”

“楚王殿下说的还是挺有道理的,如今的凉州也好,朔州也好,亦或是广州,能够有如今的稳定局面,归根结底是这些地方对百姓有吸引力,更多的饿商家和百姓愿意去到这些地方经商、种地。鼓励移民的方法,我们也不是第一次做了,如今不过是依葫芦画瓢的放在镇北道而已。

大家可以想一想棉花种植初期的那种高利润,很可能同样会发生在种植土豆上面。不用说长安城的百姓,就是长安城里的勋贵官员,很多人也会主动的安排家中子弟前往镇北道种植土豆。

除此之外,楚王殿下也提到了镇北道的铁矿和煤矿,我觉得可以加大镇北道的探矿力度,看看还没有其他的矿产;一旦找到新的大矿产,围绕着矿区,又是可以建设一座城池。

如今凉州通往朔州的水泥路已经基本完工,只需要从中找几个节点往北延伸,立马就可以把镇北道跟关中各地紧密的联系起来。所以微臣觉得镇北道的设立,虽然不用立马作出决定,但是是可以好好的考虑的。”

房玄龄的意见,显然跟长孙无忌有所不同。

事实上,现在的文官队伍之中,已经隐隐的形成了以长孙无忌和高士廉为首的一个派别,以及房玄龄为首的另外一个派别。

只是房玄龄这边,各种势力都有,凝聚力不是特别强,大家聚在一起更多的是为了抵抗长孙党的不断壮大而已。

这也就难怪等到房玄龄一去世,朝中的大局立马就落到了长孙无忌的手中,没有哪个大臣能够跟他相抗衡。

当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历史上,长孙无忌就是因为权倾朝野,所以李治才会借着武媚娘的手去收拾他。

“镇北道设立的事情,需要从长计议,后面再具体讨论吧。宽儿你先让观狮山书院农学院的人好好利用船队这次带回来的土豆,搞清楚它们的种植方法和对土地、气候等的需求情况,以便明年的大规模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