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一一九(第2/3页)

因为嬴政不欠吕不韦任何恩情。

平等相待,嬴政为君,吕不韦为臣,他便战战兢兢,想要试图抓住更多的东西:权、势,乃至名声,以保自身。

都说国君多疑,嬴政想过,如果是太爷爷在位,他是容不下吕不韦的。

但少年人同样清楚:倘若父王还活着,吕不韦决计不会考虑什么燕国送来的十座城池。

假设情景换一换,是他壮志未酬,那维桢夫人会因此而改变吗?

嬴政以为夫人也会。甚至维桢夫人身为女子,她要面临情景比吕不韦更为艰难。这么一想,嬴政多少能理解吕不韦的心境。

他为先王友人,是维桢夫人的丈夫,更是昔年竭力支持他即位与华阳太后抗衡的人,于秦,于父,于嬴政本人,都有功劳。

加上不管吕不韦自己怎么动摇,截至目前他还没做什么出格的事情。

正因如此,嬴政才觉得当下的秦国还能容得下他。

“仲父。”

少年国君语气相当平淡,说出的话却是重若千钧:“如今你为秦国相国,只会有更多的人欠你,求你,望你施恩。而与仲父两不相欠的人则会越来越少,仲父合该去珍惜才是。”

“王上说得极是。”

听出嬴政没有责怪的意思,吕不韦暗地舒了口气。

他不敢展露情绪,只是躬身应下:“今日提点,臣铭记于心。”

嬴政反而是因为他滴水不漏而失笑出声。

“寡人是仲父的王么?”他问。

“王上?!”

吕不韦愕然出言:“此话怎解?”

嬴政:“仲父究竟是寡人的臣,还是先王的臣?”

吕不韦张了张口,可已到嘴边的话语却是没说出来。

表忠心、说些漂亮话,吕不韦信手拈来。哪怕是嬴政话说得非常之重,堂堂秦相国在名利场沉浮多年,也是能完美地应付回去。

正因如此,他才明白嬴政想听的不是那些场面话。

此言可谓忠告,也能称之为警告。

国君选择与他坦诚相见,倘若吕不韦还虚与委蛇,枉为人臣。

吕不韦自诩小人,但到底还是个人。

“罢了。”

嬴政不欲再言,淡淡地把话题扯了回去:“仲父自己好生想想。夫人说过,家、国乃一体,于君于臣,其实都是一样的。”

说完,少年的视线再次落到吕不韦的右手。

他都没想到吕不韦能为维桢夫人拦刀,能叫秦相做到这个地步,也不怪他自己想不明白还踯躅迟疑起来。

“这些个儒生,”嬴政冷哼一声,“本不愿置喙,偏偏要自寻死路。寡人欲将在秦儒生悉数赶出秦国去。”

吕不韦这才回过神来。

嬴政的前后话好似没有联系,但吕不韦却是反应神速。

“王上,不可!”

这是在等他一个意见呢。

前半场的话可以说是敲打,到了与儒生相关的事情,才是国君的真实目的。

秦国历来不喜儒家,当年孟子点了名骂过,荀子入秦最终离去。儒生素有“儒者不入秦”的说法,也就是昭襄王之后,在秦相吕不韦与夏阳君赵维桢主持推广纸书,也愿容纳儒家之言,情况才稍微好那么一点。

行刺吕不韦与赵维桢的是名韩国儒生,仅凭这一点,秦王要驱赶在秦儒生理所当然。

但是——

“维桢昔年曾言,管他什么家,有用即可。”吕不韦斟酌一番,飞快整理语句:“法、儒、道,阴阳墨农,既是能流传下来,不是没有其站住脚的道理。王上,不韦从商起家,出身低贱,见多了那世上的是非黑白与流言蜚语。这天底下有骂法家严苛的,有说墨家狭隘的,可说到儒家,纵使斥责其言之无用,也并无多少人出言攻讦。”

吕不韦抬头:“虽各国不用儒生,却也尊重儒生,王上以为为何?”

嬴政嗤之以鼻:“人都是喜欢捡着好话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