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一三五(第2/3页)

“当年的事情,王兄不计前嫌,”长安君平静道,“容我在咸阳做个吃喝不愁的纨绔,已经很好了。这么多年来,我也是这么想的,只是……”

“只是再过几年,你也要成婚了。”

赵维桢淡淡接话:“婚事已定,一名原来韩国的宗室之女,是么?”

长安君羞赧地笑了笑。

“我听闻,那家姑娘在新郑,和夫人一样有才女之名。”他说:“我……我不想日后遭妻子看不起。夫人,一人要成家立业,总是要挣出些名堂的。总不能让秦国日后白白养我一家子啊。”

说到最后,长安君的语气里隐隐有急切之意。

到底还是个孩子呢。

赵维桢又不傻,知道他肯定不是单单为了见小扶苏而来。

天底下谁不知道秦王政与赵维桢关系好?而从小就当嬴政跟屁虫的长安君更是心里清楚:能说动赵维桢,他就能摆脱边缘人的情况,正式步入秦国的朝堂。

他话说得略显浅薄,但其中的热情和焦急却不是假的。

话又说回来,这倒是能证明找上门求情只是长安君一人意愿——倘若他一番慷慨陈词严丝合缝,赵维桢倒是要掂量掂量是谁支持他搞事了。

要说为什么……

“你见过这位韩国的姑娘了?”赵维桢直白道。

长安君哪能料到赵维桢问的那么直接,当即一哽,和嬴政有几分相像的面皮红了个底朝天。

“前些年她是随其父来咸阳述职时来过,”长安君吞吞吐吐说,“偷偷见、见过一面。”

这就对了嘛。

少年郎君,见了面后陷入热恋,然后热血上头非得要做出一番业绩来才觉得自己配得上人家姑娘,也是顺理成章。

而且咸阳的事情,没什么是赵维桢不知道的。

若有人打长安君的主意,估计吕不韦早就掌握动向了。

要说长安君能不能用……

历史上长安君打着伐赵的名义造反,也算是有名的“成蟜之乱”。

但长安君能造反,根本原因在于他的身后有楚系一派的臣工和楚国支持。如今的秦廷已经将楚臣连根拔起,嬴政、嬴成蟜二人又一同长大,可称作兄友弟恭。

他没有造反的本钱了。

孩子想为秦国做点事,也不是不行。

不让他领军,不让他去楚国的手伸得到的地方,有何不可?

要说能安排的地方,还真有。

赵维桢思忖片刻,试探性开口:“长安君可听过最近燕国的事情?”

长安君登极一凛。

“听说了。”他认真回答:“我军攻燕,燕王误以为是燕太子丹惹恼了王兄,因而废了他的太子之位,还将蔡泽派回来试图割地求和。”

赵维桢不动声色:“长安君以为燕王这般行事如何?”

少年公子干笑几声,嘲讽之意尽显:“到这般境地,还以为割地就能了事,嗯……”

他话没说全,只是摇了摇头,赵维桢心领神会。

还不错。

虽然嬴成蟜也跟她学习过,但说到底赵维桢管的是基础教育——也就是带带小学生。

看来嬴政为自己这位弟弟寻的先生也不是白瞎,他无意教废嬴成蟜。

嬴政当然不会,秦王如此自信强硬,又怎会担心手足对其产生威胁?

思及此处,赵维桢的神情大为缓和。

有嬴政的自信在,她要帮长安君这个忙,也有几分底气。

“孟隗再问,”赵维桢又开口,“公子丹此人,长安君如何看待?”

“公子丹为王兄友人。”长安君委婉道。

意思就是他和我哥是好哥们,我不好说其不是。

“无妨。”

赵维桢出言:“你王兄都发兵去打燕国了,还怕什么?”

有这句话,长安君才放心回答:“有小节而无大义,有急智而无远谋。夫人,若是秦灭燕国,设立郡县,怕是公子丹心生不忿,从中作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