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第2/5页)

这么浅显的道理,梦里那个“他”竟是不懂。不,“他”不是不懂,而是不去懂,不想懂。

后来胤礽大婚,梦中胤礽成亲的年岁似乎比现在要大一些。康熙看到了这场婚礼,成亲本为喜事,可康熙却感觉怕是要遭。太子大婚就代表着可以进入朝堂上手权柄了。他就是大婚后开始亲政。康熙觉得这是理所应当,但对“他”而言,又是一层刺激。

果然,大婚之后,“他”就开始有意无意打压太子党。难得“他”表面上还要装出一副对胤礽最为偏爱的样子来。

康熙看得五内翻滚,激愤难耐,却什么都做不了。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父子越走越远,直到最后,“他”终于废了太子。可“他”没有想到,胤礽是废了,其他儿子却一个个跳出来,全盯着这个位子,甚至朝臣百官们也一齐上奏请立新储君。

“他”怎么会容忍别人再来分“他”的权柄,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又将胤礽立了起来。

人人都以为“他”对太子感情太深,到底舍不得这个儿子。谁能想到,“他”此举只是政治考量。此时,再立起来的胤礽不过是一个靶子。一个亮闪闪的靶子。

靶子的结局可想而知。胤礽最后事败被圈禁在咸安宫。

咸安宫……

康熙一点点将思绪收回来。他深吸了一口气,缓缓松开紧握的双拳,无声叹息。造成这一切的根本是什么?莫过于四个字:帝王疑心。

梦中“他”对皇权的在意重于儿子。而胤礽也没有此世界的胤礽做得好。不如此世界胤礽会撒娇,不如此世界的胤礽会示弱,不如此世界的胤礽会“避嫌”。

康熙张了张嘴,突然喉头哽咽。这一刻,他更为深刻地体会到,胤礽在他们这段父子关系中的筹谋与付出,为此胤礽舍弃良多,退让良多。这才没让他们走到另一个时空的结局。

康熙看着话本,神色闪烁。他从未对胤礽说过他的梦,更未说过梦中事。按理胤礽该是不知道的。可偏偏他前脚做梦,后脚胤礽就送上了话本。太巧了。康熙有许多疑问,也有许多猜测,更有许多不解。

他想问,却又不敢问,最终将这些心思全部按压下来。他不知道胤礽具体是怎么回事,但他确信一点。

他确信这个世界的胤礽很好,不会如平行时空的胤礽一样,但他呢?他真的可以做到永远对胤礽疼爱有加,信任不疑吗?当然,此刻的康熙无比确认自己的答案是:可以。

然而以后呢?

梦里,“他”最开始对胤礽也是疼爱有加,信任不疑的;后来产生芥蒂,使了些平衡权术以及打压手段,可仍旧没想过废太子;只是事情一步步发展,“他”不只废了太子,还能毫不犹豫将胤礽二次立起来当靶子;最终胤礽被圈,“他”竟能忍心连胤礽见儿子最后一面的请求都不答应,更是将胤礽的女儿蹉跎到了二十多岁才出嫁,嫁的也不好。

康熙扪心自问,如今胤礽也接触朝政,掌控权柄了,甚至还有一队一千五百人的亲卫。此时他没有忌惮,反而因胤礽表现出色赶到欣慰。可是他会永远这样想吗?

随着胤礽的权柄越来越大,直逼皇权,他会怎么做?他会不会变成另一个时空的“自己”?

康熙心尖抖了抖,他太了解自己,正因为了解,他没办法斩钉截铁说出“不会”两个字。他惊恐地发现,他居然保证不了。保证不了他和胤礽可以一辈子两不相疑,完全不走另一个时空的老路。这样的认知让康熙恐慌至极,忐忑不安。

康熙想了许久,造成另一个时空父子反目结局的根源在哪里?在金銮殿上的那把龙椅,在盖章圣旨的那方玉玺。那么这些东西与胤礽相比,孰轻孰重?他真的能够接受,坐在龙椅之上,俯瞰天下,皇权在握,却永远失去胤礽的结果吗?他又真的承受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