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三章合一(第6/8页)

等着指针指向了九点整,就有工作人员拿着一部分卷子过来,显然,潘少华对这题还是很得意的:“来来来,都看看。”

郑文华上前也拿了一张,何熙凑过去的瞬间,就听见有人的惊叹声:“这……这也太多了吧。”

何熙已经瞧见卷子了,内燃机行业涉及的工种有很多,不过在一线的,就是装卸、焊工、钳工、车床工和铸工。

所以一个参赛队伍里,一般会涉及到这五种工种。

何熙他们这次也一样,装配工杜勇、铸工吴太高、铣工余芳华、焊工张慧丽,钳工罗小军。

考试一组是五张卷子,每个工种一张。

之前何熙看过大比武的试卷,一般是时间一小时,二十道单选题,二十道多选题,二十道判断题。基本是一分钟一道题的时间分配。

但这次单选题、多选题判断数量都没变,却加了五道简答题。

问题是,时间只增加了半小时。

题量真的太大了。

更何况,这个时候,已经有人仔细看了看题目内容,更是惊叹起来:“这会不会有点难了。”

“这些都是一线工人,前面的选择和判断还行,这几道大题是不是过难了。”

何熙仔细看了看,可不是有点难?

譬如二冲程柴油机在换气过程与四冲程柴油机的区别?

譬如柴油机燃烧过程及其特点。

譬如气阀故障的原因有几种,怎么分辨?

容城厂的组长、厂长曹罗也出声了:“这东西,对于技术科的大学生们一点都不难,可这是技工啊,他们哪里懂这些专业知识?”

“对啊,就算心里明白,也写不出来几个字。“

“我们厂还有好几个是大老粗呢,活好,文化水平就高小,这种题不合适吧。”

“就是,这铣工天天用车床,加工的事儿她懂,这焊工天天焊接,焊接的事儿他懂,可他们又不负责设计柴油机,哪里懂什么燃烧过程?”

“潘司长,我们不是不满意,就这题真不行,我怀疑,好多人都是空白卷!”

何熙冷眼看着,可不是吗?大多数厂子的领导们这会儿都愁眉苦脸了,就算是阳城厂的董家强,康州厂的范爱军,也是皱着眉低头看题。

显然都觉得不怎么乐观。

倒是只有海州厂没人出声,只是这会儿,大家都着急,没人关注到他们而已。

大家都有意见,显然沉默是不可能了,不过说话的不是潘少华,而是他旁边一位年轻人:“我是卷子的出题人,我叫顾孟平,我来说两句吧!“

他刚刚一直跟着潘少华,都以为他是部委里的工作人员,可没想到,他居然是出题人。

不少人都挺惊讶的,这人看着也就二十四五岁的样子,太年轻了。

他朗声说道:“我想问大家一句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这次比武是为了什么?”

“这还用说,挑选一家厂子,让ts1号落地啊。”容城厂的曹罗立刻回答。

年轻人就笑了:“就是啊,所以,我们的标准不是国内的,而是国际化的。我知道,我们的车间现在许多工人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别的事儿不管也不懂,但我们现在的加工水平是什么样?我们的活塞环大小薄厚甚至都不能控制。”

“这固然有技术水平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工人心中没数。”

“这两年,我们一直和许多国际内燃机厂接触,也参观学习了很多次,发现他们的工人都是全面的,他们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制作的零配件,在一台内燃机上到底是什么功用,与什么零件配合,达到什么效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制造好一个零配件。”

“而我们引进一条生产线,并不是拿过来就行了,也不是我们能用就可以了,我们是要学习,再赶超的。我们如果不能达到对方的生产标准,何谈赶超,何谈竞争力?所以,有了这次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