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第①⑨个故事!(第2/2页)

古时候,特别是春秋时代乃至汉三国,读书人搬家是最麻烦的。

往往书占据的比重很大,基本上得用数辆马车,才能装下一小屋子的书。所以说,古代人特别是古代读书人,搬家都是一个大的工程。

毕竟竹简制作的书卷,轻则十几斤重则几十斤,哪有纸张,薄薄的一页,可以承载很多字。哪怕制作成一本书,有无数页印着字的纸张,书本的重量也是万万赶不上竹简的重量。

而且纸张造价低廉,不怎么限制原材料。就算用树根、树皮,甚至杂草都可以。反正造纸需要的是植物纤维,植物都含有植物纤维,只是多与少而已。

可就算草本植物中植物纤维含量少,造价方面怎么也要比竹简来得低廉。而且不是低廉几倍,而是几十倍。毕竟竹简制作需要用到的是竹子,一般一年以下得竹子很少选用,都是一年以上,长得高高且粗|大的竹子。

而且只取底部和中间位置,其他部分倒是能用,却次之。平时用来书写倒还可以,可用来上书给苏清之汇报工作的奏章,所用竹简都是一根竹子最好的部分。

一根竹子满打满算,最多十多斤,这一份竹简几斤左右。也就是说,一根竹子制作成用以书写的竹简,还不一定够。而这也是家家户户院子里都种植有竹子的原因。

就地取材,方方便便。

扯远了,反正苏清之决定建造造纸厂,而且一建就是一家大型的造纸厂,面积十分广阔,和位于勾吴城郊外的水泥厂有得一拼。

造纸厂造好后,苏清之由于掌握了全部的秘方,根本就没有投入实验,直接大张旗鼓的造纸。

参与造纸的工匠们,基本人人怀疑,觉得苏清之是胡闹。身为大王,任性。哪有树根树皮甚至杂草打碎,用大锅煮烂,就泡在池子里,就能造出纸的。

而且纸是什么?

工匠们面面相觑,却碍于吩咐他们‘胡闹’的人是吴国大王,即使内心深处充满了怀疑,依然听话的按照苏清之所说的步骤,开始一步步的进行造纸工艺。

其实说穿了造纸之分的简单,一打碎,二煮烂,三筛选,四稀释,五铺好。按照次序来,最差制造不出洁白如雪的白纸,也能够制造出略显粗糙,可以用来擦屁股的黄纸。

用苏清之的话来说就是,可受够了用篾片那啥的日子了。虽说身为大王,用的绢布,但是吧,对于‘勤俭持家’的苏清之来说,真的太过于浪费。

所以对于第一次造纸,没能造出洁白如雪的白纸,而是稍显粗糙,却还是可以用来书写的黄纸,苏清之是十分高兴的。甚至在纸张造出来的第一时间,就十分炫耀的给王后,以及大臣们都送了一份黄纸,并且还贴心的写上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