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章 思考形势(第2/2页)

唯一需要练的是他们的心,这些老兵都是刺头。

所以一开始朱由校亲自带着勇卫营并且视作嫡系,还常常“下基层”,到军营里和将士们同吃同住,培养感情。

光是这些还不行,又要给他们选择威望十足的大将率领,不然一群狼被羊带着,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陈策、戚金、童仲揆这些久经沙场的老将,当时正在率领援辽军队北上,幸好朱由校来的及时,他们还没有在浑河血战中全军覆没。

援辽军被召集过来整体编入,就成了现在这支战斗力超强而且绝对忠诚的勇卫营。

除此以外,戚继光要求的新兵还有两点。

第一,要是一眼看起来,就给人以目光有神的人,这种人一般都有些胆识韬略,绝不能是那些看起来死气沉沉一片的咸鱼。

第二,要是见了官府差役有点害怕的人,但又不能太过懦弱,这样就能保持基本的赏罚体系,军纪标准。

就算是上官作战时犯了错误,他们要么会毫不犹豫的跟随,要么就会临场指正,避免伤亡。

朱由校心里也明白,想要完全按照这些标准选录新兵,实在是有些困难,即便是在嘉定、江阴这些历史上全民抗清的城镇也不太可能。

但这次江南建营扩军五万,其实也不算很多,也完全有时间在各地慢慢挑选,直到选出完整的一支新军,为自己镇守江南。

这支新军初期的效果只是震慑江南,稳固自己在南地各省的统治,真正想要他们上阵作战,至少也要一年半载。

短期内,是指望不上他们发挥能力的,但是长远来看,江南大营的设置,恰好能弥补裁撤南京六部以后,统治中心减弱的情况。

近来朱由校也在考虑,是不是应该在金陵增设一个新的机构,负责替皇帝打点江南各地的民事。

至于军政大权,自然还要抓在历代的皇帝手里。

“叫王在晋过来。”

朱由校想事情,看那封福余卫战报看得出神。

王朝辅正在一旁安静侍立,却是忽然听见一声命令,道了一声遵旨,便就赶紧转出了安定殿。

不多时,军机大臣王在晋缓步走入,行礼后站在原地,等着天启皇帝的吩咐。

在来的路上,他也在考虑目前南京的形势。

朝廷裁撤南京六部的步子迈得太快了,以至于王永光和那个新上任的江北巡抚两个人,几乎总览了原南直隶的军政大权。

如果就这么走了,江北和金陵的情况很快就会变成和其它省一模一样,根源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至于金陵留守监,职权还仅限于旧皇宫,现在对文官是一丁点的掣肘也没有了。

况且,江南大营的勋贵领兵人选还未定,徐宏基一死,徐文爵并不能直接袭爵。

南京勋贵群龙无首,也对文官集团毫无威胁。

到现在为止,朱由校虽然打掉了旧有的南京文官势力,如宣昆党、无锡书院,可很快就又会兴起一个。

之前的文官势力,有勋贵和内监的掣肘,虽然内斗消耗频繁,却并不会引起大乱子。

现在的局面是,朱由校扶持起来的这个新南京文官集团很快会一家独大,需要留下掣肘的力量,避免这个情况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