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番外四(第2/4页)

不说别人如何,反正杜明作为青衣使,办差时极为仔细。他每到一个地方还会找有经验的老农,问一问近几年的天气情况,降雨如何呢,天气有没有反常,牲畜们都安分吗,地里每年的出产总数差异大吗……并且全部记录下来。

去年的时候,他将某地气候反常的事上报给了朝廷。其实那时候,气候的反常才刚出一点苗头,那时还是春天呢,都没有播种,但不同村子里的好几个有经验的老农都说这一年只怕庄稼要歉收,杜明立刻把消息上报给了朝廷……

朝廷这边呢,皇上把这事拿到大朝上去讨论了,新乐侯虽然不知道上报这个消息的人是他的旧仆杜明,但还是力挺这位青衣使。按照新乐侯的说法,正所谓熟能生巧,老农一辈子都和田地打交道,他们就是这方面的行家,地里的出息如何自然要听行家的话。行家说会歉收,那朝廷这边就一定要做好调度。

后来果然做了调度,粮食虽然歉收,但当地的民生并没有受很大的影响。

杜明这一次回京述职,肯定是要升职的!

他去往吏部的时候,路过一条繁荣的街市,看到有人在排队。那队伍别提有多长了,呈蛇形从街的那头盘到了这头,然后又绕弯,盘去了左边巷子里。

杜明觉得非常好奇,拉住一个人问:“老伯,请问这是在排什么队?”

老伯打量着杜明,笑道:“您是外乡人吧?今个儿《初旭集》发售,这都是排队等着买书的!”这老伯一看就是在地里刨食的,竟然也能说出书名呢。

杜明有些恍然。

老伯解释说:“不该啊,就算是外乡人,应该也听说过这本集子啊。据说每一册定稿的时候,都会由翰林院里的一位大人进行最终的审核。读书人都爱看这个!”因此到《初旭集》发售的日子,很多外地书商也会早早过来等着。

杜明心道,不知道堂小姐如今还负不负责审稿了。若审稿一事依旧是由堂小姐负责的……这也太厉害了!不愧是堂小姐!平国公府里出来的都是俊杰!

杜明口中的堂小姐便是指颜楚骧。她费尽心思为第一册 《初旭集》攒稿子的时候,杜明还在颜楚音跟前办差。杜明自然就知道一些内幕。颜楚骧并没有用《初旭集》为自己扬名,文稿上都用别号“知非”。双兔傍地走,无人辨雄雌。

《初旭集》是这样子,有好的稿子就收,看当事人意愿,当事人愿意暴露身份用真名,完全没有问题;当事人不愿意暴露身份,那也绝对保证他们的隐私。江湖上有小道消息,说就连公主都取了别号,偷偷往《初旭集》投稿了。

很多人都以为《初旭集》的幕后之人是新乐侯,因为第一册 《初旭集》由沈六元作序,同时封面上的“初旭集”三字由三皇子所书,再加上印刷、售卖它的书坊也和平国公府有关,大家便觉得这书的由来是——新乐侯受了沈六元的感念,虽然他本人不擅写诗作赋,但他决定组一个平台去供天下读书人发挥。

听上去很有道理,有没有!

为了保护颜楚骧,颜楚音没承认也没否认,还在第一册 《初旭集》发售时跑去状元楼里开了个辩论会,辩一辩这一册中的那些文稿,究竟哪一篇最好。

自古就有文无第一的说法,谁都有自己的心中所爱,这样的辩论会自然引来了很多书生,谁也不服谁的。最后以两票之差,选出了第一册 中的第一文。

后来辩论成了传统,每一册《初旭集》发售时都会在状元楼引发辩论。

身负秀才功名的,每人有一份投票权。举人两份。贡士三份。进士四份。若连秀才功名都没有,那就只能在一旁叫叫好了,投票权是没有的。这倒不是看不起没有功名的人,而是最大程度上地防止刷票。有了功名的人大都珍惜羽毛,是不敢胡乱投票的。若人人都有投票权,指不定就有人会以钱权开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