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第2/3页)

“找不到,这里真的有昆仑吗?我快把山都走遍了,但还是没有看见昆仑。”

“难道昆仑不是山吗?可是昆仑应该是山啊……诶,我为什么认为昆仑非山不可?”

心中的冲动只增不减,几乎淹没他们的自我,在高频空间待得越久,他们的自我意识越是薄弱,一不留神好像就会被“物化”,成为《山海经》中的事物,沦为花草树木。

这里太多疯狂太多知识,光是一个就能让人发疯,何况其他。

“不对,我们的思路可能错了,我们怎么在地面都都找不到,说明昆仑不在地上!”

“不在地上能在哪里,天上?”

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这个可能,面色大变,随即抬头从大地看向天空,视线缓缓移动。

天地轮转,混混沌沌。

就在这时,随着视觉景象的移动,几道疯狂的文字突然撞进了他们的大脑。

“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

“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莫不咸当。”*

瞬间而已,部分人发出惨叫,被突然涌现的“世界观”摧毁了认知,意识不断坍塌。

在这里,他们只有被震撼的命运。

“这是一个神话体系,是一个我们完全陌生的神话宇宙!”

终于有人察觉最致命的问题。

与此同时。皇城地下温室。诸神默然,惟有守望。

不可思议,邢远好像实时听见了一些人的想法,清楚地听见了“神话体系”这个概念。

“嗯……《山海经》是不是一个神话体系呢。”

事实上,“种花神话有没有独立的体系”就是一个经常被讨论的问题,经久不衰,估计每隔几分钟都有人在想这个问题。

准确地说,它并不是没有独立的体系,而是没有大众认可度高,而且广为流传的体系。这件事的背后藏着一些传播学的问题,涉及到最早的神话出现、后来的发展变化以及传播等问题。

文本溯源用于考据,而神话溯源则不一定可以,从实证的角度的确只能从现有证据步步推导,就如法学常说的“证据链”。

历史还原某种意义就是证据链的编排,学术水平高与不高,正体现于证据链的还原水平以及长短大小深浅等等维度。理论上,没证据就不能立论,可话是这么说,还是有大量的“想象”进入人们的文化记忆,虚实结合,不分彼此。

实证……偶尔会让人感觉无奈,再多的想象没有证据也只是猜测。所以,神话溯源停在了有限的实证上,太多神话没有作者,部分连个托名人都没有,当然不好推断是出于什么创作环境、什么创作动机下写出的文本。

思路就这么断了。

但,如果承认“神秘”,思路就完全颠覆了。比如正常人以为的历史顺序、事物出现顺序,未必是按着时间线来的,关于神话的时间线也可以重新探讨。

比方说,平面上有几个蚂蚁,人手上有茶与茶水,人先把茶水放下平面,再把茶放下去,对蚂蚁来说,就是茶水先出现,茶再出现。

而事实上,人是清楚的,自己是先有茶,才泡出茶水。

或者再举个例子,关于仓颉造字,人们可能只知道仓颉造字的故事,但不知道还有一个故事。

据说,仓颉造字期间,因为心性问题,有所疏忽,因而造的字出现了问题,有人提醒仓颉,仓颉才惊醒,更加认真造字了。

看起来,这个故事只是说明了仓颉在造字过程中的波折。

但是这个故事里面,造字为什么还能出问题,难道不是“随意”造就好了吗,造字的正确性与合法性,如何判定?造字又不像绘画,有对象物可以参照,象形文字说是象形文字,实际上的造字法是包括象形在内,还有会意、形声等等。象形或许还能判断,会意等其他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