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第2/3页)

真正的恶人,从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他们会为自己的一切言行找到借口。

就连先卫王这样薄情自私的人,在他自己心中,也有许多迫不得已,有许多的借口。

桓珩却不是当日必须要奉承顺从父王的卑弱公子了,哪怕他今日要弑父,也会有效忠他的人,拼死为他遮掩,寻找借口。

他看着这样的先卫王,却并未觉得解气,相反,他只觉得平静,因为被亏待的一切,都以成事实,而他也不再需要父母的关爱,他是如今的卫王,将来能问鼎天下的人。

他不再停留,而是衣摆微动,转身离去。

还坐在原地的先卫王,看着桓珩离去的身影,嘴唇翕动,但终究什么也没有说,任凭桓珩离去。

大错已经铸成,再想弥补,又谈何容易。

桓珩离开蓬莱宫后,没有在其他地方闲逛,而是径直回了他的殿宇。毕竟还有那么多的正是未能处理,今日出来这一遭,已算是闲心了。

而在三日后,又寺人一脸慌张的来禀报,称是,“王上,先卫王薨了!”

桓珩执笔的手也只是微颤,面色看不出丝毫不同,他一直到将批语写完,才放下笔。他镇定淡然的吩咐左右,“依照应有的仪制,为先王发丧,罢朝三日。”

在桓珩左右侍奉的寺人见桓珩这般模样,都心有惴惴,小心地跪下称是。

其实不该如此的,即便桓珩再不喜他的父王,此时此刻,换作寻常国君,也该做出哀恸难当的模样,再由左右劝谏。

至于为何如此,大抵是因为各国君主的身边,除了寺人,还有一位记载诸侯言行的史官。

而桓珩丝毫没有忌讳的意思,将这样的一面显露在史官面前,也不曾叫史官改动,这……

及至来日,后人翻阅史书,便会知晓卫王桓珩,不敬君父,性情疏冷。但桓珩似乎并不在乎这些,对于先卫王的死,他的脸上寻不出半分悲伤之情,不过,也未曾有愤恨喜悦,让人琢磨不出他此刻究竟在想些什么。

一直到天色昏暗,一盏盏灯被熄灭,他躺在床榻之上,才显露出了和往常不同的情绪,他的眼神褪去了平日里洞察人心的锐利,而稍显得有限呆滞。

桓珩只是在脑海中回荡着,数日前先卫王对他说的那些话。

其实,桓珩是相信先卫王对他母亲是真心实意的喜欢过的,甚至是那么多妃嫔中唯一动心过的,否则先卫王不会力排众议,立一个庶民出身的女子为后,亦不会对她恩宠优渥。

连先卫王的未尽之言,桓珩也知道。先卫王虽然处处忽略他,但对于一个没有母族,又生母早亡的嫡公子而言,先卫王越是记挂他,越是宠爱他,他便愈危险。

尤其先卫王续娶的王后齐国公主,悍妒之心人尽皆知。

如若先卫王对他一点关怀宠爱都没有,也不会安安生生的屈居蓬莱宫内,将大权悉数交付于他,纵使他手段强硬,可若是有心,以先卫王的身份,为他增添艰辛,恐怕不在话下。

但先卫王没有。

桓珩知晓一切,他早不是从前尚有愤愤的年轻王侯,这么多年来的大权在握,足以让他冷静的面对过去的一切,而非对父亲的冷落心有怨愤。

他对先卫王的死,不是没有触动,但也做不到如正常父子一般痛苦哀恸。

比起先卫王的死,桓珩更多的是感到孤寂,高处不胜寒的孤寂,熟知他的人已在渐渐老去或是死亡,他还有一统天下的宏伟大业未曾完成。

对于天下尽归卫国,桓珩没有任何的担忧,他从不质疑自己是否能做到。他害怕的是自己年华老去,化作一捧土时,也等不到诸萦的再次降临人世。

人对于神,渺小的如同沙硕,若如诸萦曾言的天上一天,凡间一年,寻常仙人一夕顿悟,千百年便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