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此父子(第7/8页)

然而在一般人看来,康熙所选中的是十四阿哥允。[10]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三月,允被任命为“大将军王”,十二月率师出发,驻兵西宁,与西北诸敌周旋。允禩集团对这一任命看得很重。在他们看来,任命皇子为大将军,是进行考验,也是给予机会。如果经受了考验,立下了战功,就有了政治资本,继承皇位理所当然。允禟甚至当面对允说:“早成大功,得立为太子。”当时一般人,也把这大将军王视为向皇太子的过渡。因为允挂帅出征的仪式极为隆重:康熙亲行祭礼,亲授敕印,诸王及二品以上官员齐集德胜门军营送行,帅旗用正黄旗旗纛,俨然代皇帝出征的架式。所以,在允礽被废,允禔被囚,允禩被斥之后,允成为夺嫡之呼声最高者。

其实这是康熙有意制造的烟幕,目的是分散大家的注意力,使胤禛不致四面受敌,自己也不致难得安宁。因此,康熙故意给了允一个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的头衔:大将军王。这头衔听起来神乎其神,实际上不三不四:将军不是将军王不是王。说是将军吧又是王爷,说是王爷吧又没有封号。说到底,是个“假王”,大家爱怎么想就怎么想,爱怎么看就怎么看。这种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的手法,实在最得中国传统权术之精髓。

康熙的这一用心极深。康熙喜爱允不假,不放心他也是真。因为允已经上了允禩的“贼船”。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九月二十九日,康熙痛斥允禩妄博虚名,邀买人心,“柔性成奸,妄蓄大志”,下令将其锁拿,允便挺身而出为允禩辩护,言语举止极为冲动,结果遭康熙痛打。康熙甚至气得拔出刀子,差一点斩了允那愣头青。这在允 ,也许是哥们义气(康熙说是梁山泊义气),但在康熙眼里,却是个危险的信号:允如此维护他那个“八哥”,允禩如果要搞政变,带兵前来逼宫的一定是允。因此康熙一直想把允和允禩拆散。现在有这样一个好机会,当然不会放过。西北军事紧要重大,确实需要年轻有为的皇子坐镇指挥,允也确实有此能力资格。派允出征,说得过去。允由贝子一跃而为大将军王,挣足了面子,又有战功可得,自然乐意前往。群臣以为康熙已心中暗许允,派他出征是积累军事经验和政治资本,也就不再为立储一事来吵闹,朝廷落得清静。至于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要党附允,则不足为虑。允远在天边,他们就是想拍马屁也够不着。康熙这一安排,无疑是一着妙棋。

这一手对诸皇子也是制约。允有了追求,就不会生事端;胤禛有了对手,就不会翘尾巴;允禩一伙有了盼头,也不会铤而走险。如此,则康熙的晚年,便可以安度了。当然,康熙也留了余地:如果发现胤禛并不理想,只要召回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