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转折(第2/5页)

之前16床器官捐献事件过后,顾翌安曾向张明山申请过一次院内汇报,其核心目的就是想动员所有科室都加入到生前预嘱的推广当中。

张明山当时婉拒了没批。

他和钟烨态度其实是一样的,对俞锐推广生前预嘱的这事儿,他从不反对,可也没有在明面上表示过支持。

毕竟国情不同,生前预嘱在国内争议尚存,立法更是遥遥无期,盲目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进去,从院方的角度来讲,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这次丛凉的报道出来,顾翌安还没开口,张明山便主动找上他,不仅同意他汇报,同时还在院内发了内部通知,要求八院所有科室正副主任全都必须列席旁听,听完后还得回去进行内部动员,尽可能让所有医护人员都加入到生前预嘱的宣传队伍当中。

神经外科是八院最早开始行动的。

大家虽然是在俞锐的要求下被动执行这件事,也没人去深究其中缘由,但也不乏有年轻的主治医不理解,甚至私下里也会时不时地发出抱怨。

如今罗宇事件真相大白,科里所有人恍然大悟,不仅对此再无怨言,还热血沸腾,越干越有劲,遇上别科室的同事过来请教,更是讲起来滔滔不绝,成就感也油然而生。

顾翌安汇报的当天,俞锐没去,陈放开了手机视频给他。

汇报定在足以容纳千人的大会议室,落座后举目望去,白压压的一片,全场座无虚席,连中间过道和后排空地或坐或站全都挤满了。

神奇的是,从俞锐身上引发的争议,再到丛凉报道中于慧深刻的自白,舆论掀起的群氓效应,落到医学群体中,最终形成的却是积极的正向反馈。

以至于此时此刻坐在台下的所有人,全都热血沸腾且深刻明白他们如今参与的这件事,意义并不逊于任何一次救死扶伤。

医生干了十几年,救人无数,参加的会议也多到数不清,这种场面更不是第一次见,可陈放身处现场还是没忍住激动,连续拍了好几张照片直接发到四人小群里。

照片发出去的瞬间,陈放眼眶蓦地一红,眼尾也湿了。

他忽然很认真地想了想,上次出现这种感觉究竟是哪年的事,也许是毕业之前,也许更久。

似是千言万语如鲠在喉,陈放盯着手机憋半天,最终打出来只有两个字:牛逼。

俞锐坐在家里的沙发上,看到这句话时,他很轻地笑了声。

放下手机,他起身出去,走到露台,遥望着不远处落叶枯坠的杏林路,闭上眼睛,吹着冬日徐徐刺骨的冷风,可他并不觉得冷,只觉得一身惬意又轻松。

也许冥冥中,一切都是注定好的。

对于生前预嘱的推广,本来也是因为罗宇和于慧,俞锐才一念而起。

谁能想到,兜兜转转,如今竟然也是因为罗宇和于慧,他们才能往前迈出这一小步。

尽管道阻且长,可哪怕只是一小步,也会是他们走向终点所必不可少的。

风波渐渐落幕,生活也逐渐归于平静。

俞锐被顾翌安勒令在家休养的这段时间,远在基地的俞泽平和沈梅英没过两天也从别处得到消息,相继打了电话给他。

老院长和老教授别的也没问,自己儿子什么样,他们心里都很清楚,唯一惦记的,还是俞锐肩膀上的伤。

俞锐怕他俩担心也没说太多太细,只说休息两天就能好。

赵东出差在国外,人没回来,东西却寄了一大堆,各种补品,保健品,连复健用的器材都有,还发特快寄回来的。

满满两大箱,俞锐收到都无语了,对着一堆东西怀疑人生,都快以为他不是脱臼而是残了。

不止赵东,某天晚饭过后,俞锐还接到霍骁打来的电话。

霍骁去新疆满打满算也有三个月了,跟他同去医援的同事前段时间刚回来,和当初走时说好的一样,医援结束,霍骁申请了常驻,现在在阿勒泰一家三甲医院管理整个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