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想不透(第2/4页)

他自然也知道,现在想要给萧定套上笼头,那就必须要付出等同的代价。

但究竟萧定需要什么样的代价,才会满足呢?

所以,他需要见到萧定,需要好好地商谈。

他倒是怕萧定不敢来。

必竟以前大宋的文官有诱杀过大将的先例,而且不久前就在河北,崔昂又把这样的事情做了一遍。

所以马兴派了自己的儿子去兴庆府传信。

他的用意很直白,兴庆府可以将自己的儿子扣在那里作为人质,直到萧定安全返回。

马兴并不能确定萧定会不会来。

崔昂在河北那边做下那样恶劣的事情之后,在外独立统兵的大将们猜忌他们这样的文官是很正常的。

而且要拒绝自己,也有太多的借口和手段了。

不过马兴没有想到的是,萧定一口就答应了回来。

这倒是让马兴大出意料之外,同时也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萧定果然还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的忠心之人。

纵然有些私心,也是人之常情。

就算是自己,又何常没有私心呢?

要是萧定知道了现在马兴的想法,一定不会同意的。至少萧定认为自己现在绝对算不上一个忠臣了,如果自己曾经有过这样的念头,那也是在河北,自己还只带了两千五百人的时候,那时候,压根儿就没有这么多杂七杂八的想法,而且,那时候想这些东西,不免显得有些可笑。

但现在终究是有些不同了。

自己不得不想。

自己的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萧定也说不清楚,但他可以确定的是,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之中,自家二弟却是起了绝定性的作用。

那些萧定烧掉的书信之中,萧诚所说的那些理念、信条、规则等等,对自己的影响是极大的,自己以前从来不想这些,但慢慢的,自己却是越想越多了。

当真正手握了实力之后,便忍不住把想的,一点点变成现实了。

站在神堂堡上,遥看着远处奔腾不息的河流以及河流之上显得繁忙的码头,萧定笑对身边的马云道:“马兄弟,三年前,那里还是一片荒芜,可现在你看,码头、船只、仓库、道路全都建起来了,再往上看,那一大片平地可足足有数万亩良田,全都是河水冲积出来的膏腴之地啊!去年这一片地,收了多少麦子?”

回答萧定的是如今神堂堡的守将李义。曾经随萧定入京并且在上林苑中击败百名上四军的当年年轻的亲卫,三年过后,已是一名副统制,统带着近三千人驻扎在神堂堡这座军寨。

“回总管!”李义躬身道:“这一片地一共有两万三千亩,去年麦子亩产为两百斤,我们收得了麦子四百余万斤,今年产量还会上升。三年生,三年熟,明年这片地,可就成了真正的熟地了。”

萧定笑道:“你在这里干得不错,今年要是亩产量能多个二十斤,我便升你为统制。”

神堂堡现在的军事意义显著降低,李义驻扎在这里,除了守护码头之外,更多的时间,倒是在照料这些军屯点。

手下三千人大部分都是要兼职作为农夫的。真正的常备军,不过数百而已,再加上雇佣的一些百姓,构成了现在神堂堡的主要居民。

而当初移居到这里的广锐军家属,如今却是早就走了。

从河北一路而来的二千余广锐军,只要是没死的,现在在西军之中,都是混出了头。即便是因伤退出了军队的,也都在总管府下辖的各个官衙之中,各军州之中任职。这些人的家眷,在萧定打下了兴庆府之中,也全都迁到了兴庆府中。

兴庆府外的那些最好的土地、庄园,大多便是这些人的。

就像李义,来西北的时候,还是普通一兵,不到三年,便成为了副统制,升官之速,令人瞠目结舌,当然,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显示出了萧定的势力澎涨之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