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老将行(第2/3页)

李曾伯恍若未觉,掏出一支细笔,在这张地图上添了几笔。

“八月廉善甫在此递回消息,报了忙哥剌东归的路线……十月初陛下决定西进拦截……十二月兀鲁忽乃该抵达了……”

再拆开随这地图一起送来的信,李曾伯看了一会,又喃喃道:“廉善甫了得啊。”

廉希宪之所以派快马递回元军东归路线,便是想提醒李曾伯派兵阻止,哪怕小挫元军也好。只是当时谁都没有预料到忽必烈会亲征,更没预料到李瑕会亲自去攻忙哥剌。

这之后,一系列变故传到廉希宪这里,他却还是在千里之外做出了判断。

他认为以李瑕之能必能从漠北归来,大唐真正的危机在于忽必烈这一路大军长驱直入,果断回援,欲救兴庆府。

行军至沙头坡,确定兴庆府不可守,立即守青铜峡,并请李曾伯西进……

李曾伯不由回想到自己最初受宋廷之命到陇西与廉希宪共事时的情形,当时真是看不起这个从蒙古投降过来的色目人。

到如今,却是廉希宪请他活下去。

……

入了夜,逃出生天的数百唐军反而灭掉了火堆。

艾山始终不敢入睡,一直看着李曾伯的身影。

他来送信之前,廉希宪曾叮嘱过他们,说李元帅没能守住兴庆府,怕是想要殉城,得要劝他活下去。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忽听到李曾伯念着什么,艾山不由走近了些,问道:“李元帅,怎么了?”

“睡不着啊,看着这贺兰山,想到了一首唐诗。”

“唐诗?”

李曾伯虽是元帅,却没有因这维吾尔士卒的打扰而感到冒昧,叹道:“就像是你们那的歌。”

艾山用力点点头,道:“我知道诗!我知道李白!”

李曾伯难得笑了笑,问道:“知道王维吗?”

艾山摇了摇头,问道:“李元帅念的就是王维的诗吗?是什么意思?”

“《老将行》,说的是一个老将一生东征西战,结果却落得个无功被贬。但等到边境烽烟再起,他又请缨报国。”

李曾伯说着,又叹息了一声。

“若不是陛下横空出世。这诗啊,只怕说的便是我的一生。若这般回想起来,败一场又算什么?”

话虽如此,他眼神里还是落寞。

艾山便问道:“李元帅能教我这首诗吗?”

“好。”

没有火光没有星光的黑夜里,睡不着的一老一少就随口聊起些诗文来。

“这诗前八句说的是老将年轻时的智勇,少年从军,能夺得敌人战马,能射杀白额老虎。后面是,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

末了,李曾伯呢喃着那一句“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没有再解释。

他终于是与诗中的老将不同的,没有人嫌他。他还有机会,只看能不能一战取功勋了。

只是前途茫茫,穿过了贺兰山口便是茫茫雪原,谁都不能确定李瑕能不能回来,会不会走这条路回来。

……

天明时分,史杠驻马立在贺兰口,等待着探马先进去探明白。

有百户上前,问道:“少将军,你说为何还要再追李曾伯?唐军只剩下那一点兵马,能济得了什么事?”

“那一点兵马?”史杠道:“那你带一百人进入山谷,将李曾伯的人头带给我。”

“这……”那百户连忙赔笑道:“小人是说,李曾伯熟悉地势。我们跟在后头追,一时半会也追不上。等追上了,也许唐军已经饿死、冻死了。更何况一个七十岁的老头,能在冰天雪地里捱多久。”

“你也知道可能会有埋伏。”史杠皱了皱眉头,道:“大军已占据了兴庆府,马上要南下了,若是让李瑕与李曾伯在阴山那面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