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番外篇·女相(第3/5页)

……

这是建统十六年初秋,距离张弘道出兵辽东已又过了一年多。

而自从唐军击退了乃颜,战事进入了对峙阶段,忽必烈便又被召回北平。

显然,李瑕依旧是不放心他。

之所以让他随张弘道出征,无非是借他的名义招抚草原部众罢了,却根本不让他治理。

队伍从北面的安贞门进城,抬眼看着这个自己亲自下令修建的城池,忽必烈有些悲伤,转头看向看管自己的一个唐军士卒,道:“颉利可汗被俘后久郁郁不自憀,与家人悲歌相泣下,状貌羸省,当时看到这里,我还道他软弱,如今才知这种苦闷啊。”

可惜,那唐兵没有因此而可怜他,反而问道:“颉利可汗是谁?”

遇到这样不读史的唐兵,忽必烈一时沉默无言。

才回到北平没多久,便见有人前来宣旨。

“召,包忠邦觐见……”

依旧是那个偏殿,这次却只有几个紫袍官员围在沙盘前,像是正经议事。

忽必烈见了,不由心想,李瑕莫非还真有国家大事敢与自己议论不成?

不可能的。

“包卿来了,朕听闻,你与东瀛打过交道。”

忽必烈微微一愣,应道:“禀陛下,不错……”

他略略犹豫了一下,道:“该是在大唐建统元年,有个叫赵彝的高丽官员归顺于臣,进言东瀛在汉唐以来时常朝贡中国,臣便遣使诏谕东瀛。”

那年李瑕才刚刚称帝,还陷在与赵宋的战事之中,忽必烈便已在联络东瀛了。

“然后呢?”

“王禃是个该死的混帐,带着臣的使者到了海边,说风浪太大去不了东瀛,又称高丽与东瀛并无往来。臣很愤怒,再次派出使者。这次,王禃不敢再欺瞒,将臣的使节带往东瀛。”

此时站在殿中的便有元廷的旧臣郝经、赵良弼,对这些事都是清楚的,却不知天子为何要问忽必烈,只好垂手等待。

严云云却很在意,又问道:“然后呢?”

“一直到建统四年,使者才回来,告诉臣,东瀛那些狂徒不给本……没有给臣回复。”

“何谓没有回复?”

忽必烈说到此事,眼中已有了怒意,道:“使者在东瀛滞留了五个月,缺衣缺食,却没得到东瀛对国书的回复,只能回来。”

李瑕问道:“你是如何做的?”

“臣第三次派了使者往东瀛,但当时,陛下已攻到河北。往东瀛去的使者如何情形,臣不知。”

李瑕看向赵良弼,道:“告诉包卿。”

“遵旨。”赵良弼小心翼翼应了,甚至不敢抬眼看忽必烈,道:“东瀛拒绝了……包大卿派去的使者,回复说……东瀛神国,不受凶器相威胁。”

说话间,李瑕的目光已经转向了忽必烈,颇仔细地观察着他的反应。

元廷的使者是在建统六年初回来的,但北平城已物是人非,大元已亡。

忽必烈当时已被俘虏,一直便没有听过这些回复,时隔多年再得到这个消息,他依旧还是感到了一种被羞辱的盛怒。

他可以败给了强者。

却不是随便什么弹丸小国都有资格瞧不起他。

许久,李瑕问道:“包卿如何看此事?”

忽必烈压抑着已无法发泄的怒火,道:“倭人执迷固闭,难以善言开谕。”

“那包卿以为,当如何开谕?”

忽必烈恍然明白,李瑕为何召自己来殿议。

竟然还真有一日能共议一桩国家大事。

“杀。”

简单利落的一个字,包含了黄金家族崛起以来的凶悍之气。

其后,忽必烈道:“当以武力征讨倭国,使此固闭狂妄之弹丸小国知大国之威……臣请陛下征东瀛!”

还在看着沙盘沉思的严云云反倒愣了一下,没想到朝臣们私下商议了这么久,最后竟是让这一位最先挑开了窗户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