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第3/4页)

为了将养身体,盛河川弄了一些大米回来,盛景平时煮的都是白米粥,偶尔吃杂粮粥。

既然凑在一起吃,她也没小气,直接熬了个白米粥。又把土豆丝切了泡进了水里,把干辣椒备好,等盛河川回来再下锅。

粥刚熬好,盛河川和方老爷子就回来了,两人笑容灿烂,看样子收获颇丰。

果然,看到方毅和盛景分别从自家屋子迎了出来,方老爷子就笑呵呵地从桶里拎出一条鱼:“看,我们今天搞了个大的,足有三斤八两。除了这个,还有两条小鲫鱼。今晚我给你们露一手。”

“哇,真厉害。看来我今晚有口福了。”盛景十分捧场地应和道。

相处这么久,盛河川又爱跟她说身边人的事,盛景现在也知道了方老爷子的人生经历。

方老爷子跟堂兄弟一起排行第七,爹妈也没文化,直接就叫他方七。

他小时候在饭馆当学徒,长大后做过厨子,二十五岁时开了一家饭馆,三十岁时扩大经营,做过干货、海货生意。抗日时因儿子当了八路军,他把家产都捐给了,带着老婆和小儿子去了南方。结果老婆和小儿子都病死在了南方。抗战结束后他孤身一人回到了北城。

解放后,因他家无恒产,政治成分划分为了贫农;又因他在抗战期间捐献了物资,再加上当时方勇刚在部队里已做到了旅长的位置,组织给他安排了供销社的工作。两年前他退了休。

本来方毅可以接他的班,进供销社工作的。方老爷子看儿子老想把孙子弄到部队里去,孙子极为抗拒,他就把自己那个工作卖给了王大妈的儿子许志鸣,让方毅想办法进了杂志社。

方老爷子没什么文化,最钦佩的就是文化人。孙子这么聪明,不做点文化方面的工作他都觉得亏了。在杂志社工作,好歹是凭笔头吃饭,而不是卖苦力,他觉得比在供销社工作有前途。

这年头,供销社的工作可是极为吃香的。当时多少人觉得他傻。但他跟方毅都很满意。

反正每个月有方勇刚派人送来的东西和钱票,他们在物质方面还真不缺什么。用不着为了点福利而做自己不喜欢的事。

“小景儿喜欢什么口味?”方老爷子问道。

“方爷爷凭您的手艺,做出来的就没有不好吃的。我都喜欢,您随便做。”盛景道。

方老爷子被她说得合不拢嘴:“好好好,那我就做个酸甜口的菊花鱼,再用鱼头鱼尾熬个豆腐汤。我们在村里正好买到了豆腐。”

他最拿手的其实是东北菜。但来北城多年,后来又去了南方,倒是什么菜都能做。

说着他挽着袖子进了自家厨房:“方毅来打下手。”

盛河川领着盛景进了自己家门,问她:“今天还顺利吧?”

盛景笑了笑:“李玉芬夫妻俩也去了,就拎了几个蔫巴小苹果,被我舅舅轰走了。”

盛河川脸色一沉:“他们是不是忘了我说的话?”

“忘倒是不会忘。就是吧,估计那天盛琳看到我跟方毅去学自行车,误会了什么。她回家一说,李玉芬可不又动心思了?”

“哼。”盛河川冷哼一声,“他们要是再有什么动作,你告诉我,我去警告他们。惹我不高兴就把盛琳的工作撸了。”

盛景就笑:“好。”

她挽起袖子:“我也帮忙去。”

“去吧。”

当晚,盛景就吃到了方爷爷的手艺。

果然不愧是盛河川盛赞的手艺,饶是两道家常菜,还因为条件所限调料不全,做出来的味道也比盛景在二十一世纪在绝大多数饭店吃过的菊花鱼和鱼头豆腐汤好。

当然,也有食材的缘故。这时代污染少,水质佳,再加上是野生鱼,食材比后世强的不是一丁半点儿。

这一天,是一九七六年九月八日。

因为是阴天,月亮被遮在云层里,光辉并没有倾洒在大地上。但因为是中秋节,大杂院里大家吃过晚饭,家家户户都出来赏了一下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