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第2/5页)

屋外的人都吓了一跳。

都是做母亲的,孩子在这当口这样哭,大家哪里不知道屋里发生了什么?

“赵盼儿你别拿孩子撒气。那是你十月怀胎生下来的,你怎么下得去手?”

“天,这还是人吗?她对陶立冬没感情就算了,对孩子难道也没感情?她怎么下得去手?”

听着大杂院里传来的动静,正在灯下写文章的方毅停下手中的笔,重重地叹了口气。

要不是为了爷爷,他真不愿意再住在这大杂院里,也搬到城西去了。

……

因为父母屋里只有一张双人床,陶立冬当晚便在地上打了地铺。陶家的屋子窄,陶立冬一伸腿就踢着那些咸菜坛子,他只能卷缩着睡。

没有蚊帐,一晚上都有蚊子在他耳边“嘤嘤嘤”,身上时不时一阵骚痒。

这样炎热的夏天,这样的环境,陶立冬应该睡不着才对。

可也不知是跑了一天累得太狠了,还是离开了赵家,心里压着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陶立冬竟然睡了一个好觉。

第二天清晨,他就骑着大哥让给他的自行车,出现在了城东的村子里。

大概是被逼到了这个地步,有了破釜沉舟的决心,今天的陶立冬十分放得开,舍下脸来跟人搭讪,笨拙地与人攀谈。

他这样子,倒让那些村民觉得他老实可爱,防备之心去了很多,愿意跟他说话了。

再加上昨天耿平告诉陶立冬的找收购员的方法,十点钟,陶立冬不光自己收了三十来斤瓜子,还跟一个五十多岁的大妈谈妥了合作事宜。

他精神大振,毫不停歇地又跑了下一个村。

陶母心疼儿子,特地起了大早烙了一张饼,烙得干干的,就算天热放到中午也不会变质。她又用大儿子的军用水壶给陶立冬装了满满一水壶的水。

中午陶立冬吃着母亲烙的饼,只觉得心里前所未有的踏实。按他今天的收获,这样的饼他吃得起,他不是吃白饭的,他能养活自己。

下午又谈妥了一个村,陶立冬没往回走,而又去了下一个村,直到天快黑了,他才蹬着自行车,驮着七十多斤瓜子去了城西。到白大爷家房子时,都已快九点钟了。

耿平开门笑道:“我以为你今天不来了。”

陶立冬拍拍车后座上的瓜子:“今天收获还挺大,不光收了七十多斤瓜子,还在两个村里找到了收购员。”

耿平十分高兴,拍拍陶立冬的肩膀:“恭喜你,走出了一条路。往后啊,没什么能难得到你的了。”

前两天盛景跟他们两口子一起炒瓜子,周爱华对盛景做这生意表示不解,盛景就给她分析了一下现在的经济形势。耿平在旁边听了两耳朵,也觉得国家要搞活经济,势必要放开市场。

市场一放开,可不就允许老百姓做小生意了吗?

晚上睡觉之前两口子算了一笔账,就发现盛景这炒瓜子生意别看不起眼,赚头还是很大的。

如果他们也做起了这个生意,不光能养活自己和孩子,攒上几年没准还能在北城有自己的小院子。

当然,两口子也就想想。

盛景可是一口气拿了几百块钱出来做本钱。他们两口子一穷二白,全家上下就耿平从老家带来的三十几块钱,这其中有十块钱还是他向父母兄弟借的。他是怕到了北城无处落脚,没有饭吃,才借了这些钱。

在没有稳定的进项之前,这些就是活命钱,一个都不能乱花。

但两口子也增强了信心。

只要耿平在盛景这里好好干,养活自己和孩子绝对不成问题。

七十多斤瓜子,陶立冬只拿到了二毛多的辛苦费。但陶立冬一点儿也没沮丧。

因为村民原先种葵瓜子纯粹是为了过年的时候有个零嘴,所以种植的时间相当随意,想起来了就扔几颗种子下去。因此哪怕是一个村的,每家每户收获的时间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