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九章 阿长与黄老帛书(第3/5页)

大汉重孝子,尊老,甚至设立了普遍的社会福利机构,在大秦是看不到残疾人的,因为残疾人在出生的时候就会被抛弃,大秦是一个斯巴达式的社会,对耕战没有用的都会被抛弃。

大汉不同,大汉有专门的机构来照顾这些人,从皇帝到地方,都会慰问孤寡,整个王朝都格外重视道德,甚至将道德放在才能之前,这是华夏上下唯一以道德标准来为国家选择贤才的社会,带着一种狂热的温情,哪怕这种温情在后人看来有弄虚作假,哗众取宠的味道,可这是华夏所特属的一种道德文化。

在所有文明里,似乎只有华夏文明的价值观里带着对老人的尊崇,带着很强烈的道德观念,普世价值,这种风气形成大概是很早,可真正盛行是在大汉。

塑其骨,奠其风,大概就是如此了。

不过,仗着年纪大在大汉胡作非为的前提是,不要遇到刘长。

叔孙通这个年纪,可对刘长还是客客气气的,毕竟,这年纪在刘长眼里不但到斩杀线,甚至就剩下血丝了,带着巨大的诱惑力。

叔孙通住着拐杖,若是没有左右的弟子扶持着,估计这风都能将他吹倒。

看着他这般虚弱的样子,刘长甚至都有些愧疚,自己让这么年迈的老头来给自己办事,是不是有一点点的不妥啊??

叔孙通的身体状态虽然很差,可精神却很好。

“陛下!!!”

他很是激动的拜见了刘长,刘长急忙回礼,亲自扶持着他,走进了殿内,又帮着他坐了下来。

“陛下……又有六座县学成立!!”

叔孙通不由得笑了起来,虽然牙齿都掉光了,可他的笑容却不显得丑陋,只是很慈祥,老头笑呵呵的说起了自己近期内的成就,他在很久之前,就被刘长所忽悠,去做那百年教化之大计。

也就是县有县学,乡有乡学。

乡学这件事,叔孙通觉得自己大概是见不到了,而县学则是大有可为,这是基础启蒙教育学府,叔孙通在肩负起教化天下的使命之后,便大规模的召集儒家弟子们,号召他们一同来教化天下,完成古代圣人的遗愿,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盛世。

我大汉虽然武德充沛,但选择文化取胜。

儒生们在教化这方面,总是有狂热的追求,甚至在所有学派里,大概也没有比他们更擅长做这个的了,无论他们在后世变成了什么样子,在此刻,他们毕竟还是那个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学派啊……他们自带一种使命感,能不顾生死,不顾最重视的名节,大汉的儒生们,做出了很多的成就,足以让再往后的儒生们汗颜。

叔孙通自从开始负责这件事之后,他已经成功建立了七十多家县学,其中有六家因为各种问题而没能继续下去,叔孙通虽然觉得遗憾,却也没有动摇他的决心,各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叔孙通将这些问题都记录下来,并且有计划的写了一本书。

当弟子们询问他为何还要分心去写书的时候,叔孙通告诉他们,“年迈矣,留以后来人。”

叔孙通每次都要来给刘长汇报情况,可今日看到叔孙通这个样子,刘长迟疑了片刻。

“要不……以后您还是派个人来讲述情况吧……您就不要再走动了。”

“陛下,如此重要的事情,怎么能假借他人之口?”

“只是您这个……”

刘长迟疑了片刻,还是能把怕你死在路上这句话给说出来。

叔孙通只是笑着,说道;“陛下不必担心,县学之事没有办完,老夫是绝对不会死的。”

“哈哈哈~~”

刘长大笑了起来,叔孙通这才说道:“当今长安之县学,在诸学里是最为成功的……只是,群臣大多不屑于启蒙之类,知道的人不多,若是陛下能相助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