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 长安能出什么大事呢?(第3/4页)

“听闻大王乃是张生的弟子……荀子都已经不在了,他的再传弟子们都还是如此优秀。”

“他若是知道这些事,定然又要仰起头来训斥我们……”

刘长愣了一下,听这意思,这位是认识自己祖师的啊。

“他为什么要训斥您呢?”

伏胜笑呵呵的说道:“他一直都觉得我们不会教导人,说我们是误人子弟,不懂得正确的教导办法,只懂得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弟子们,却不让他们拥有自己的东西,不过是将一卷竹简上的内容抄到另一卷上,还漏抄了不少,长此以往,儒将不儒……可我们当时也很生气,我们再教,那也是几十年后,才能是儒将不儒,而您呢?您现在的弟子里有一个是儒吗??”

刘长很喜欢听故事,听到伏胜说这些,不由得轻笑了起来。

“是啊,祖师他教了两个法家的,一个纵横家的,一个毛诗派,也就是我师父,浮丘公还算是儒,可这两个人都不是什么正经的儒!”

“伏公啊,朕的祖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啊?”

“朕平日里询问师父,师父总是不说,只说自己忘了。”

伏胜回忆了起来,认真的说道:“他是一个性子很急的人,性格暴躁,好为人师,语气严厉,哪怕教导自己的弟子,也是以训斥的口吻。”

纪通再次清了清嗓子。

这话可不能乱说啊,陛下上位之后,不断的抬高荀子的地位,您就不能说点好话吗?

刘长也很疑惑,问道:“这么说来,朕的祖师就没有一点优点了?”

伏胜说道;“他总是忙着办事,他很厌恶其余众人的空谈,认为再多的话也不如脚踏实地的去做事,他很在意百姓,可那时,连年的战争,百姓遭受各种屠戮,故而他总是很生气,很愤怒……他的学问是任何人都追不上的,因此他无论对待任何人,都会将自己的知识传授,从来不会藏私,他希望所有人都能成圣,故而教导他人的时候,总是以严厉的语气来教导,担心他们学不会……”

刘长这下满意了,点着头,“朕的祖师正是这样的人啊!”

“朕准备在邯郸设立祭祀,令天下士子都来祭拜荀子,您觉得怎么样呢?”

“大王这么做,荀子未必会开心,与其在邯郸设立祭祀庙宇,大王不如在邯郸多设几个县学,荀子或许会更加高兴。”

“哈哈哈,您说的有道理!”

刘长随后又让袁盎来拜见伏胜,表示要让这位年轻人来跟随他学习,伏胜提出要先考校一下袁盎,看看此人有没有那个资格,随即,两人就开始云里雾里的各种问答。刘长安静的听着他们的话,袁盎有没有资格他不知道,反正整个长安从自己到最年幼的樊市人,应该都是没有资格的,因为刘长压根就听不懂这两人到底在说什么。

刘长就奇了怪了,这些人为什么就不能说点人话呢?

原本简单的道理,非要说的这么复杂。

若是伏胜能听到他的心声,定然会夸赞一句,真乃荀子之徒孙也。

因为荀子也很烦这件事,当然,他不是因为听不懂,他只是厌恶那些不干实事,整日扣先贤经典,不断的注释,为一个话找出几十种解释的人。荀子是个实用派,学术底线是非常灵活的,据说《荀子》里记载的很多关于孔子的事情,都是根本无法考证的,很可能就是这位编出来的,至于为什么要编典故呢?当然是为了实用。

而且,这位编造的典故,还不是什么好典故,荀子不只是骂其他的儒生,惹怒了他连孔子都照骂不误,孟子的脾气也很不好,可他就做不到这一点,在骂人这方面,大概还是荀子更高一筹。也不知道后世将荀子搬出儒庙的时候,孔夫子和孟夫子有没有开心的拍起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