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章 为王事也,无惧(第4/5页)

当真是完全不给自己留后路,也不怕因此而造成边军动荡。

可刘长却觉得这厮说的有道理,戍边卒一年一换,若是将领们不换,那还真的可能造成严重的问题,于是乎,就按着这厮的说法,刘长特意设立了屯田校尉,还进一步设立屯田将军,用来协调地方派和这些空降派之间的关系。

“错啊……”

刘长复杂的看着面前的晁错。

说晁错是能臣吧,这厮总是目空一切,夸夸其谈,结果实战被召平一个回合就搞定了,若说不是吧,这厮又总是能想出很多不错的办法,就比如这次的屯田,是晁错最先想到戍边卒的粮食耗费问题,从而提出了“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

张苍都对这个政策大为称赞,认为这个办法解决了大汉粮食输运耗费高的问题,并且将原先的亏空变成了盈利。

“若是屯田之事能成,就算你大功。”

“多谢陛下!臣只是为君王解忧,若是能对农桑之事有益,那便足矣!”

“陛下要开不世之盛世,要让天下人饱饭,臣虽不才,却愿意全力辅佐陛下!!”

晁错说着,又急忙从衣袖里掏出了一篇奏章,恭恭敬敬的递给了刘长。

在这些年里,晁错绝对是最积极上奏的大臣,而对他的奏章,刘长还是挺重视的。

最初他的《论贵粟疏》,给刘长指明了三点,就是允许百姓们通过缴纳粟米来获得低等爵位,以此打破底层的差异,并且充实国库,然后就是拜爵除罪,也就是通过缴纳粟米的方式来获得减刑,例如你判了死刑,你缴纳了足够的粮食,可以改为宫刑,刘长沉思了许久,最后也是接受了。

这种拜粟除罪的方式甚至影响到了汉律,例如你伤了人,若是愿意给与赔偿,对方又愿意接受,那可以减轻你的罪名,同样的,若是你的罪行是关系到国家的,那你也可以通过向庙堂赎罪的方式来减轻自己的罪罚。

张释之根据这一套弄出了减刑律,里头详细的规定了各种减免刑法的规定,对秦国的律法进行了补充。

至于第三种,是贵五谷而贱金玉,简单来说就是要庙堂控制粮食的价格。

在后来他又上奏《言兵事疏》,主张拉拢蛮夷的军队,以汉军为核心,以蛮夷军为辅佐,以蛮夷来制服蛮夷。

而先前,面对戍边卒粮食问题,晁错上奏《守边劝农疏》。

里头详细的说明了屯田这件事的好处,希望刘长能施行。

这已经是晁错所拿出的第四封奏章了,刘长接过奏章,认真的查看了起来。

“陛下,原先秦国进行戍边,只是派遣士卒去占领,又将当地赏赐给那些士卒让他们定居,不许他们返回,这些士卒本来是想要通过战功获得好的耕地,结果奖励变成了惩罚,获得不毛之地,还不能回家……这就是秦国戍边制度的失败之处,臣以为,徙民实边的前提得是自愿,不能逼迫百姓们前往,而且要达到一个程度。”

“要使先至者安乐而不思故乡!”

“臣看如今的天下,百姓家里子嗣很多,而土地却很少,在他们逝世之后,耕地留给长子,余丁则是要自谋生计……如今天下余丁何其多,若是我们能组织这些余丁,招募余丁们前往边塞进行耕作,充实边塞的人口,百年之后,这些边塞地区便与中原没有了区别,而他们若是自己前往,混乱的进行开垦,那就达不到安乐的程度。”

“因此,除却戍边屯田,臣以为,还可以组织这些自愿前往的百姓们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庙堂组织百姓们进行屯田,开发边塞,修建城池来定居,总好过他们个人去耕作开垦……”

说完了自己的想法,晁错又笑着说道:“陛下,臣是在陛下的提醒之下完成了这奏章,只是还不够完善,无法施行,请陛下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