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三章 能治晁错的人回来了(第2/4页)

董仲舒不以为然,“殿下看似是设立黄老学宫,实际上却是在提拔底层之士,他们自然是坐不住的。”

刘安哈哈大笑。

刘赐皱着眉头,“什么意思?”

董仲舒耐心的解释道:“殿下在各地设立了黄老学宫,共计有二十多家,殿下的门客们就在各个学宫里来回的负责讲学,规模极大,而且殿下的学宫与众不同,所招收的都是些年迈的力男……”

“力男?那我阿父符合标准啊!”

“大王……这力男是指那些在耕地里忙碌,做出了突出贡献而得到赏赐的农夫啊……”

“啊??农夫??”

刘赐惊讶的看着刘安,“为什么要招年迈的农夫啊?”

董仲舒皱着眉头,“这我就不太清楚了。”

刘安轻笑了起来,让两个小家伙坐在自己面前,“你们可知地方三老?”

“知道。”

“大臣们制定政策,固然很重要,可这些三老,尤其是乡里的三老,是与百姓接触最为频繁,也是切实能影响到政策执行的人……我这些学宫啊,就是专门为了这些三老们所设立的,教授的内容算不得太复杂,只是些黄老的基本主张而已……阿父一直全力打击豪强,防止官吏欺压百姓,他采取的办法是让更加强势的大臣将刀放在官吏们的头上……至于我啊,我则是想给百姓们也递上利刃,让他们也具备一定的自卫能力。”

“这些三老接受过庙堂的赏赐,拥有一定的文化,最重要的是……他们是我的学宫出来的。”

“你们明白了吗?”

刘赐恍然大悟,“大哥是要将基层的人都变成自己的人,要跟阿父夺权!”

“放屁!!”

纵然是刘安,此刻也是不由得骂出了脏话。

刘安已经不想跟刘赐多说什么,只是挥着手,“你去玩你的吧!别影响我授业!”

刘赐就去院落找那些门客们玩耍,而董仲舒则是跟着刘安学礼,董仲舒悟性极高,而刘安虽然是黄老的,对儒家的礼倒是也颇为熟悉,他读过的书很多,百家的学问他都清楚,若是不清楚,又如何去吸纳呢?

董仲舒听的很认真,听刘安讲述了半个多时辰,这才起身拜谢。

太子还有很多大事要办,每天能抽出半个时辰来教他,已经是很难得了。

“殿下……您的那个学宫,我觉得有些不妥……若是三老强势,那他们就容易跟豪强同流合污,庙堂的命令就传达不到地方……”

“这是你们儒家强盛才会发生的事情,礼若是在法之前,才要防备三老的强势……黄老是不必担心这个的,你知道大汉设各级三老就是因为黄老吧?”

三老严格意义上不属于庙堂的官,他们没有俸禄,他们是由民间自行推举,一般都是选择最有名望的老者来担任,他们是配合庙堂来治理百姓的,严格意义上是负责教化,实际上能管的事情很多,他们算得上最初的民意代表,在大汉治理地方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别看他们的官爵不高,实际上,皇帝都很重视这些三老们的意见,每年常常进行赏赐,在官吏们商谈大事的时候,三老也会作为百姓代表来参加,他们拥有直接越级上奏的权力,他们能影响庙堂的大事,甚至能直接上奏皇帝。

一旦庙堂的政策开始危害到百姓,或者地方的大臣制定了不利于底层的方略,三老们就会开始变得积极起来。

跟很多人所想的不同,汉初的三老,并非是由地方大族或者豪强来担任,百姓们的推举是不能受到干涉的,他们通常会选择最有文化,最受人尊敬的老者来担任。

若是有压迫百姓的恶劣事迹,这辈子都不要想着可以当上三老了。

当然,发展到第二个汉朝的时候,情况就开始不同了,三老不再是百姓代表,而是成为了豪强地主们的代表,他们不再跟刘邦所想的那样为民做主,反而是加强了民间的土地兼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