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六章 什么情况?(第3/4页)

福利体系的完善,大概也是大汉发展的一个重要象征。

曹姝更是亲自前往长安内的诸多隐宫,看望那里百姓的情况,给官吏们也带去了一些压力。

这件事并不算大事,这些有残缺的,年迈无子,丧失劳动力的人,并不受庙堂重视,他们对社稷没有什么作用。

可是曹姝却很重视这些事情,认为这是仁政所不能缺乏的。

刘长也很赞同她,群臣对此倒也不敢拒绝,在以道德为本的大汉,你要是敢说效仿秦国,抛弃那些有残缺的人,不好好对待他们,那你的名声就彻底崩溃,天下都没有容忍你的地方了……大汉的这种道德观念,在某种意义上还是很先进的,起码在这种观念下,大人物想要做坏事,都得给自己找个理由,不敢肆无忌惮的动手,都在意自己的名望。

不像往后的南渡的士大夫和世家精英们,压根就不遮藏自己的恶行,公然带着家丁外出劫掠为乐,以杀害虐待自己治下的百姓为乐,将这样的事情行为浪荡不羁,不在意名声,以此为荣,简直丧心病狂!!

“如何啊,情况好些了吧?”

“是好多了,这次我去看望的时候,他们也都穿上了新衣裳……吃的也相当不错,还有肉……”

刘长嗤笑了起来,“这就是装给你看的了,庙堂还没发放物资呢,就都换上新衣裳了?这是官吏为了讨好你而去做的。”

曹姝认真的说道:“便是讨好,也总是让他们好过了些。”

“是这个理,否则我也就不让你去了……你往后可以常常去看望,官吏也就不敢松懈了……不过啊,这大汉实在太大,光自己去看还是不够的,关键的还是制度,说起来,你倒是比我眼尖,我都没发现这个问题,却被你所发现了……大汉以道德立国,虽然立国的人没什么道德,但是在我的治理下,大汉是越来越有道德了,你的这个想法,和我梦里所见的差不多,国家赡养那些无法劳作的人……啧,连阿母都夸你是个贤明的皇后了。”

曹姝急忙摇着头,“阿母刚刚开始治理大汉的时候,就曾多次吩咐要安顿各地的孤寡……还让地方官员每月赏赐他们些衣食……论贤明,我是远不如阿母的。”

刘长得意洋洋的说道:“那是自然,毕竟是我的阿母,又能差到哪里去呢?”

两人又谈了谈各地的情况,然后说回了正题。

“你看啊,这赐不久后要回来了,他回来后呢,让他去兵学,苦读几年,就差不多可以就国了,勃那边,我也不担心,他们兄弟俩还能互相照顾,就是良这里……这竖子生性良善,不爱言语,我都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安排他了……他现在这情况,就是去徭役,都受不了啊……身体又弱,太学里的那些学问,感觉也没有几个适合他的。”

“皇后以为呢?”

曹姝平静的说道:“我倒是觉得,他有兄弟们帮衬,况且如今分权,就是做不出什么大事业,能平平安安,便足矣。”

刘长想了想,也是这个理,点点头。

“安是已经长大成人了,我也不担心他了,往后,我可能就得盯着安息,盯着身毒,早些将身毒的局势变得稳固……这几个竖子也得早点长大,稍微帮衬一下安……”

“对了,勃那个竖子有书信吗?他什么时候回来就国?”

“有书信,昨天刚送来的,说是在齐国四处拜访那些有名的大家,跟他们学习大道理……”

……

伏泽乃是伏胜的长子,继承了父亲的《尚书》,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儒生。

伏胜已经逝世四五年了,当初他曾将尚书传给了贾谊,贾谊非常的敬重他,常常写信来询问他的情况,告知自己的学业情况,在伏胜逝世之后,贾谊对伏泽也很不错,没有断了联系。伏泽曾在太学里教导过学子们,可是因为口才不好,有点结巴,故而放弃了在太学教学,返回了自己的家乡,整理阿父留下来的经典,开设了一个小私学,培养一些当地的年轻人,资助他们前往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