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章 载誉归来(第2/3页)

“不是。”

朱浩回答得干净利落,“是孙老从他相熟的人中,举荐的官员。”

“那挺好,西北又多了个可用之人。”唐寅点头。

朱浩道:“先生怎知他会为陛下所用?连孙部堂自己,遇事时都是首尾两端,选择两不相帮,他的人……你觉得会站在陛下和我们这边?”

“呃……”

唐寅本来觉得,自己当过官,甚至“位居高位”,再遇到朱浩对话时,已不会像以往那么处处受制。

等跟朱浩见面后他才发现,无论自己是否当过官,跟朱浩的沟通永远是那样,没事就被朱浩呛上两句,总会被这小子呛到失语。

朱浩又补充了一句:“就算杨阁老放了宣府巡抚出来,其实已经赚了,不过大概他也知道,宣府这潭浑水,他搅不动。”

唐寅点点头,再道:“那张文锦呢?听说此人,治军严明,且有实际带兵经验,只是未曾在西北履职,将士心中……对他可是颇为忌惮啊。”

朱浩简直对唐寅刮目相看。

“先生从何得知?”

朱浩诧异地问道。

“平时与将士沟通,临行前几天,消息传到宣府,便有人私下议论,说是其在安庆时,曾在与宁逆对战前,擅杀本部将领,在他军中挨军法处置乃司空见惯,只怕人心思动。”唐寅感慨。

朱浩更对唐寅高看一眼。

张文锦在历史上,就是促成了嘉靖三年大同军变之人,此人本来在朱浩的蝴蝶效应影响下,已迟了几年到大同,最后却还是逃不过,连朱浩都觉得,好像张文锦去大同,是冥冥中注定,连杨廷和都要用这么个近似酷吏的家伙,为自己找麻烦。

只是大同军变发生在来年,到时杨廷和还留在朝中吗?

或者因为有了先前朱浩为西北所谋划的改变,张文锦去了西北,会提前促成军变,亦或者将军变消弭于无形呢?

不管怎样。

唐寅能在未见其人的情况下,单凭将士对其风评,便猜出有可能“人心思动”,这点就说明唐寅已开始具备大将之风,有了未卜先知的能力。

“他干他的大同巡抚,你当你的闲人,没影响……先生想好回京师后做什么了吗?”朱浩问道。

唐寅好奇地反问:“不是要回苏州老家吗?”

朱浩很无语。

让你卸下官职,你真以为能“告老还乡”?

“先生这是准备衣锦还乡?以后朝中事,彻底不理会了?”

朱浩好笑地问道。

“唉!自家知自家事,无论杨阁老在不在朝,我一介举人,又是靠近幸而出仕,朝中人谁会信服我?听闻先前陛下在朝会上提出,要将我拔擢为侍郎,不想遭到众多官员反对,一切便证明,没那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我也就不做那妄想了。”

唐寅倒是看得很清楚。

无论能力如何,做出什么成绩,只要不是进士出身,再加上他兴王府出身的背景,那他在朝堂就混不出名堂来。

就算位居高位,也会遭人非议。

以唐寅的性格,自然是选择撂挑子不干。

朱浩道:“江南你是回不去了,就算我答应,陛下也不会准许……我跟陛下说的,是让你休养一段时间,等朝堂事平息,你回朝当侍郎,尽量给你个闲差,或许你临老还能当个尚书,甚至入阁都有可能。”

唐寅:“……”

唐寅目瞪口呆,在其听来,朱浩话是越说越离谱。

当侍郎也就罢了,还要当尚书?还入阁?真当我唐某人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还是说你朱浩的影响力之大,已经可以随便在朝安插官员,不用在意既定的规矩,也不用理会大臣同僚的意见?

“知道你不信,或还觉得会遭非议,不过你看着吧,这次你回朝,到你居所拜访之人定络绎不绝,因为你已得到那些不得志的中下层官员、文人的推崇,很多人会将你当作榜样。明天先生便走吧,我不多留你,回去后有人问及,你就说是来看看我,师生一场,没什么需要遮掩的……明天我就不送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