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象之歌(52)(第2/3页)

贾伊拉的女儿被命名为“贾思丽”,即“勇敢者”、“冒险家”,一个相当常见但又可敬的寓意。

赞塔儿子的名字就比较有意思,当时抽到命名权的李看着小家伙明明只挨了一下打却无师自通地摆出一副“我好柔弱啊”的模样、跑到年长者们跟前晃荡,立刻一拍大腿,想出了自己的答案。

“瓦纳福克”,做贬义时是“虚伪”、“伪装者”的意思,但在被亲昵地使用时也等同于在抱怨它像个戏挺多的演员,一个“小心机鬼”,甫一被李提出就得到了当班保育员哭笑不得的全票通过。

还别说——

“冒险家”和“心机鬼”一相逢,便胜过卧龙凤雏。

一个小孩自己折腾只能算皮,两个小孩加在一块的威力远远超过了“睡眠毁灭者”的地步。

保育员们每天都能看到贾思丽和瓦纳福克在母象们边上追来跑去,一会儿撞上这个,一会儿撞上那个,偏偏二代象群里的母象们还都没和新生儿打过交道,除了安澜管教得严格一点之外,其余母象有一个算一个都被小孩骑在头上,阿蒂拉更是亲自下场参与玩耍,俨然又一个阿达尼亚。

最倒霉的还要数诺亚,妥妥的“受害者”一名。

新生儿原本就能模糊感知到象群里的等级,明白他处于食物链最低端,他在体型猛长之后又表现得比从前更加温和,连抬腿都小心翼翼,恨不得像卡车一样在屁股后面装个倒车雷达,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在照顾的不是非洲象幼崽,而是什么刚孵出来的宠物小鸡,于是难免被追着欺负。

好在,恶“人”自有恶“人”磨。

这里就不得不先说说安澜排的第二项日常——和卡拉象群进行深入交际。

当初把老象群“哄”回来的时候,她是围着外婆说了一吨好话,把树林里的危险说得前所未见。

老族长本就在犹豫,安澜又拿出了以前人类救助受困小象的事情来举例,阿达尼亚还在边上帮腔,安妮特和安娅也态度软和,多种因素叠加之下,没过多久它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回到营地后不久,大象电台里传来了更多哀恸的声音,卡拉象群很是风声鹤唳了一段时间,但因为营地附近的生活很安逸,偶尔还会有人类送来补饲,象群成员很快就意识到了这是正确的选择,不仅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任族长的阿梅利亚对她另眼相看,其余有顾虑的成员也都心悦诚服。

两个象群之间的关系更上一层楼,双方带着的小象也就被允许在大门关闭时“隔栏相见”,在大门开启时共同玩耍,只要不离开家长监管的视线。

……要不怎么说制裁熊孩子的只能是熊孩子呢。

自从五头小象开始扎堆玩耍之后,“菜鸡互啄”事件就频频上演,卡拉象群的年长者们个个经验充沛,二代象群的母象们也都被安澜劝服,掀掀眼皮不理会,于是新生儿们不是在赛跑,就是在顶牛,偶尔还要苦练假哭的技巧,天一黑就呼呼大睡,完全丧失了粉碎其他成员梦境的能力。

就在这折腾孩子和被孩子折腾的日常里,二代象群找到了新的生活节奏,保育员们注意到了它们的进展,也适时给安排了新的日常任务。

那是在回到营地第四周的周五,几头亚成年忽然被带入了软放归区边隔出来的圈舍,距离保育员平时堆放补饲干料的进食点只有四十米远。

被隔出来的亚成年一共有三头。

年纪最大的一头对所有成员来说都不陌生,正是当年被救助后因为心理问题迟迟不曾加入象群建设计划的萨拉比;另外两头都是后来救助的小象,一头在七岁左右,一头约莫只有五岁大。

营地的意思很明显,是想把这三头亚成年拉出来和二代象群隔栏接触一下,混个眼熟。

其实有幼崽在边上时这样做是稍显不妥的,但因为这几年象群回来的次数太少了,安澜又一直把带崽母象安抚得很好,他们才敢猛踩油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