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李清照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第5/7页)

宰相赵挺之心中悲愤,陛下糊涂啊。

倘若天幕未出现,大家还对大宋无比忠诚,百姓会自发护着大宋的根基,保护宋朝皇室的南迁之行。

哪个百姓不恨?哪个百姓不气?还会保护大宋吗?大家怨恨金国,更怨恨皇上无能。

为今之计,只有和金国死战,才能把大宋的名声打回来。可天子执意要南迁,殊不知早已失去了民心。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大宋如今失去了民心,南迁真的能成功吗?唉,他也不用担心儿媳妇被宋徽宗觊觎的事情了。大宋,将亡。

赵挺之心如死灰,彻底失望,只想在即将到来的乱世中,保全家人,立刻跪地说道:“陛下,臣年事已高,乞骸骨!”

宋徽宗很想南迁,非常讨厌反对他的赵挺之,赵挺之的请求正中他的下怀,让焦急烂额的他有点高兴:“朕允了。”

赵挺之辞官挂印而去。

宋徽宗忙得焦头烂额,也惦记不了心心念念的才女了,没什么事情比身家性命更重要。

皇宫的蜡烛彻夜未熄,一直在研究南迁的事情。

次日,便有人急急忙忙来禀报:“陛下,吏部尚书王时雍,开封府尹徐秉哲……"

宋徽宗惊骇不已:“什么?他们居然被杀了?谁敢谋害朝廷命官!”“是的,头颅被挂在城门口,死不瞑目,眼睛都没合上。今天早上,才有人看见。”

“他们家的侍卫呢?京城的守卫呢?是干什么吃的?”

官员有些难以启齿:"昨夜家家户户闭门不出,都在看天幕。京城的守卫也在护卫皇宫的安全。听说是他家的丫鬟和侍卫放了人进来,才让王大人……”

宋徽宗: “这群家奴居然敢背主,谋害朝廷命官,来人啊,将他们凌迟处死。”

官员尴尬地说:“昨夜大家都在忙着观看天幕,并没有注意到王大人家里的事情。那些仆人已经全跑了。”

宋徽宗气得不行:"派人去抓捕凶手和罪奴,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他灵光一闪,智商占领高地:"刁民作乱,可能会妄图刺杀寡人。只派一小队去抓他们就可以了,把剩下的将士都给我调来,保护皇宫。”

两位蛮夷岳父明明都是朝廷官员,却被人杀了,这群刁民有点恐怖,说不定还想杀他。

“臣遵旨!”

宋徽宗心中烦闷,就因为一个靖康耻,百姓就跑去谋害朝廷官员。

百姓们知

不知道,要不是他和祖先绞尽脑汁议和,大宋早就被金朝所灭了,哪里有如今的繁荣安定?

真是一群不思感恩的刁民!

宋朝的制度决定了,宋朝的起义相对于别的朝代不多,因为宋朝很喜欢养兵。那些士兵大多几乎都是农民、游手好闲者、罪犯。加入朝廷有饭吃,那么就没什么人造反了。

可如今的宋徽宗喜欢收集奇石,建造亭台楼阁,劳民伤财,百姓苦不堪言。如今天幕一出,就像是导火索一样,点燃了百姓对于大宋的不满。

南方的小城中,未来的农民起义军首领方腊冷笑着说:“先人说得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如反了他。”

天幕剧透了靖康耻,直接让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变得支离破碎。百姓哭嚎,生灵涂炭,皇上卖笑,妃嫔惨死。……好像换头猪,都比宋徽宗父子二人有骨气。

皇帝这么烂,又被天幕厌弃,说明皇帝已经不得天命了。那他们凭什么不能做皇帝?

多地正在疯狂酝酿着农民起义的苗头,态势甚至比历史上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对待五代十国的亡国之君其实不错,没有杀了他们,甚至邀请他们来参加宴会。

南唐李煜、后蜀孟昶、吴越钱叙……都战战兢兢、带着自己的家眷前来赴宴。他们本来一边吃喝,一边看天幕,和谐得不得了。结果现在,气氛降到了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