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将进酒(第2/4页)

最后一笔落成,他看也不看那满壁墨宝,随手把毛笔一丢,仰卧在席间,击缶而歌。

很快,酒劲上头,李白彻底醉了,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一切世间的纷纷扰扰都跟他无关。

可他在墙上题的诗却惊动整个大唐。

岑勋越看越心惊。他只是想让李白随便写个劝酒诗,怎么直接来了个千古名篇?

李白写诗的时候,镜头放在李白身上,而非墙壁,所以天幕下的观众压根不

知道李白写了什么。

等到李白彻底睡着,镜头才转向墙壁。画外音是酒肆无数文人墨客的惊呼。

曹操心里暗道,不就是劝人喝酒吗?换作他是李白,直接就拿捏了!

他饱含疑惑:"在天幕中的戏子这么激动是为了啥?劝酒还能劝出什么花里胡哨的东西?我觉得我写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劝酒的效果最好。怎么不提我的诗?"

曹植不置可否,劝酒能怎么劝?

左右不过一句:“快喝,喝酒能解愁,再不喝我弄死你!”

曹植:“我也觉得父亲写的劝酒诗最好。”

曹操受到夸赞之后非常满意,随着镜头的推进,看向李白的诗文。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光是第一句就让他瞪大眼睛。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曹操:“??”

“让他再说一遍,这叫劝酒诗?!”

题目是劝酒,结果一个酒字都没有,笔触居然落在黄河上面。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诗歌达人曹操都看呆了。他无暇去管其他的东西,因为心神都被这句诗给勾走了。他眼前好像出现画面,黄河之水从天上奔涌而来。

李白开篇就是大宗师手笔,普通人别说写了,根本连这个意识都没有。

曹操不敢惹怒父亲,可是又不得不凭良心说话:“父亲,我收回我的话。如果想跟李白比,你那一句得改一改。”

曹操:“……”逆子!

曹操哼了一声:"急着做什么?写诗要讲究层层递进,他开篇起得太高了,后面怎么写下去?很容易虎头蛇尾。”

镜头逐渐推移,李白的诗逐渐展露。

曹操还在指点江山,结果看到后面一句之后,顿时哑然。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曹操闭上眼

睛,默默品味。早上还是青丝,晚上就成了白发。

他不得不承认,接住了,完全接住了。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浩荡的空间,朝如青丝暮成雪是厚重的时间。

哲理是诗歌永远的必杀技,很多诗人穷尽一生都在追求这个维

度,可很多人都死在山下。

冷清寂寥的山中古寺,著名诗人贾岛望着天幕,拿着自己的手稿,眼眶含泪。

他曾经写了一句诗叫做“僧x月下门”,在“推”“敲”这两个字之间犹豫不决,想了很久才定下来。

他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被称为诗奴。

“在下花了三年才写了两句诗,而且还算不上优秀。李太白一挥手,就写了两句名烁古今的诗……"

他含泪,真的想问一句,为什么人和人的差距这么大?这就是世界的参差吗!

除了贾岛,还有无数唐代诗人望之黯然。

跟李白生在同一时代,注定是他们的悲剧。再怎么璀璨的星,碰到李白都要黯淡几分。

李世民曾经写过一首很知名的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他也会写诗,而且文采不低。

他敏锐地察觉到—————前面的调子起得太高了,很难不虎头蛇尾,太难接了。

至少,他搜肠刮肚,还没想出来合适的诗句。

他像是看到了一道很难的奥数题,很想知道李白怎么解题:"开篇如此惊艳,后面该怎么接?天幕怎么回事?快把后面的诗文放给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