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31章 被硬塞的人情(第3/4页)

它地处吴淞路、塘沽路口,由于另一条汉阳路拦腰进入,因此这里形成了沪海滩上少见的五路交汇的“五角场”,是一个千金难买的黄金地段。

不过,当年三角地并非一开始就建菜场的。

初时有几位来沪海淘金的鹰国佬相中这块三角地,建立了一个叫做飞龙岛的游艺场,这也是沪海出现的第一个综合性大型游艺场,大大早于二十世纪初建造的大世界游乐场。

飞龙岛主要游艺就是滑车:在一幢楼房与平地之间设有一定坡度和呈波浪起伏的铁轨,轨道上安装能乘坐游客的滑车。

滑车由高处向低处下滑,在波浪形轨道上起伏前进,这也是现在过山车的雏形,这玩意对当时的沪海人来讲,确实是一种很剌激的好白相[好好玩]东西。

但过了几年,滑车的设备陈旧破损,时常发生倾翻伤人的事故,最终被工部局勒令停业。

于是这块空置的三角地,慢慢吸引了许多菜农来此设摊,竟逐渐形成了一个露天的菜场。

这给了租界当局启发,于是在1890年,工部局在三角地搭建了一个颇有规模的砖木结构室内菜场,这就是沪海滩上第一个、以后名扬中外的虹口菜场,俗称三角地小菜场。

菜场在对着文监师路的方向,建有一个小亭子,中部还设有天棚,以便于采光通风。

菜场的内部被分成一格一格的空间,出租给卖菜者设摊。租客除交纳摊位费外还要纳税、缴管理费用,这与现在流行的超市、大卖场的管理模式,可以说是大同小异。

由于在闹市,小菜场生意格外兴隆,到了1915年,砖木结构的室内菜场已不敷使用,租界当局遂拆除旧屋,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

新建的三角地菜场为三层,双层楼梯上下。

底层主要为蔬菜市场;二层销售鱼肉类副食品及罐头包装食品,还有农副产品;三层为各种小吃点心店。

最多时,各式摊位竟达1500多,俨然是个菜场大超市。

有人写了首顺口溜赞道:“造成西式大楼房,聚作洋场作卖场。蔬果菜腥分位置,双梯上下万人忙。”

这里不仅有国人的摊位,还有日本、苏修等国的商贩。

大嗓门、穿着木屐卖海鲜的东洋婆分外引人注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三角地菜场始终是沪海占地面积最大,经营品种最全,服务设施到位的室内菜市场,三角地也成为沪海著名地名和菜市场的代名词。

解放以后,三角地菜场旧貌换新颜,依然是沪海最大的室内菜场,排在沪海四大菜场之首[其后的三家:长寿支路菜场、巨鹿路菜场和陝西北路菜场]。

三角地一天销售的蔬菜副食品总量达到40来吨,1979年9月22日的《喉舌报》上曾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沪海HK区三角地菜场。

这个菜场的营业时间是早晨四时半到深夜十二时,分早市、中市、夜市,早市最热闹。早晨五时,街道还静悄悄的,菜场里已经熙熙攘攘。

三角地菜场一共三层,五十年代,菜场二楼所经营的花木、竹器等业务,都归口到了有关行业,人员也随之转移,二楼就作为菜场办公室。

三楼的点心业,解放前就已歇业,被改成了菜场员工宿舍,并还开了一家招待所,安置进去一家小学校。

南易看了一下手表,现在是下午三点左右,可菜场买菜的人还是很多,有些是全职的家庭主妇,也有早班下班顺便过来买点菜的工人,有些看着应该是采购员,附近的国营食堂或者工厂食堂的。

南易还看见穿着军装的士兵在那里一筐筐的往解放大卡里装菜,这应该是部队上来采购的。

只是部队上这个点来采购比较少见,他们一般都会大清早过来。

粗略的观察以后,南易就从一个个摊位看过去,国营有国营的好处,特别对南易而言,每种菜边上都有一个标价牌,这就省得他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