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国家“万人计划”(第2/5页)

其他部门的专项负责领导都笑着说:“没问题,这是应该的,相信我们能把意见统一。”

只不过,他们说这话的时候,目光都不经意的从老领导身上掠过。

说到底,真正能拍板的人,还是这位老人。

只不过,他们没想到的是,真正会引起大争议的人,还在后面。

李振邦拿出第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候选名单,继续念名:“第一个,方钟。华国科学院物理所副所长,研究员。”

“今年,方钟团队首次在实验中发现了外尔费米子。科学家们认为,这一发现对拓扑电子学和量子计算机等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且,这一研究成果入选了英国《物理世界》的‘2015年十大突破’。”

“根据初审的筛选意见,我提议把方钟同志放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第一批200人的第一位,大家觉得如何?”

田立庚看了老领导一眼,第一个发表意见:“我赞同李局长的这个提议,虽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范围比较广,但第一位的还是应该是科研领域的人才。”

“一方面,与我们国家的政策的相符,另一方面,也与杰出人才的领域相对应,呈现出一种人才相继的局面。”

紧跟在田立庚后面,其余部门的专项负责人也各自发表了意见。

除了仅有的两人表示再看看其余人选的情况外,其余人基本上都赞同把方钟放在第一批第一位的位置上。

华国一直以来,都有着人才的难言之隐,尤其是基础科学方面。

现在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

该说的,田立庚都说了,他们能考虑到的层面,也都在这两个原因里。

“老领导,您的意见呢?”李振邦询问道。

关于初选的名单早就报上去了,老领导也基本上都看过了,不说对每个人的情况都了解。

但是那么几个人的资料,可以说他掌握的信息,还要比在场的其他人要更丰富。

轻轻点头,老领导拍板道:“不用再看其他人了,方钟同志可以放在第一位。我们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需要这样的人才。”

这句话一说,基本上就定了基调,没有人再有异议。

同时,这样的基调一定下,对于后续的讨论,也算是给了一个方向。

也让李振邦的提议,更有底气一些。

本来会前讨论时,对于谁来念名的选择,大家都是希望组织部门的人来的,也就是田立庚来做。

怎么说呢,理由大概就是,你们组织部门主持的会议,结果人选的提议汇报,却要其他部门的人来,这不合适吧?

其实,说到底,还是多部门联合评选的责任问题。

但是田立庚本人却有不同的看法,就如同他刚才所说的两方面考虑一般,他觉得还快科技部门的人来比较好。

毕竟,主管科研项目,对科研经费的划拨,科研项目的研究进展,每位候选者的了解程度,都要高于他这位组织部门的专项负责人。

跟老领导汇报起来,也更直接,更有“说服力”。

李振邦一开始是想拒绝的,但是科技部门的一把手找他谈过一次话后。

他就“不经意”的找到田立庚,用绕了半天的方法,最终被田立庚“说服”了。

不过,田立庚是赔进去了一顿酒,才“好不容易说服”李振邦的。

随着会议的进行,李振邦不经意的瞥了一眼田立庚,心想:“反正赚到了一顿酒,等后面被他看破,就看破吧,没什么了。”

第一天的会议结束,杰出人才第一批的3名人选全部确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第一批的200名人选,只敲定了143人,还剩下57人未敲定。

至于,作为未来后继中坚力量的青年拔尖人才第一批的60名人选,则全部还在酝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