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后续(第2/5页)

同时也有些惋惜,这里面竟然没有提到一位女医生。

鲍姑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的针灸心得也要好好的传下去才好,说不定后世之人也能在自己的针灸术上得到一些灵感和精进。

葛洪哈哈一笑,果然俩人又想到了一起。

他环视了一下自己隐居的地方,唏嘘道:本以为可以在这

儿得道成仙……鲍姑噗嗤笑出声来。

不提了,不提了。葛洪道, 这次我不打算只收几个弟子,我打算开学堂!

他左想右想,觉得收一两个徒弟没有用,现在这时局,说不定什么时候一场战乱就人没了。这么些年,他经历过的离散惨剧多了去了。

永嘉南渡,多少人死在路途之中,就连世家大族也不能幸免。

不如广撒网!

至于和朝廷合作,葛洪是没想过的。建康城中的那些贵族和世家子弟们,贪图享乐,对世情无知之极。若不是因为这,他也不会一心求道,隐居山中。

所以他打算自己来。

他和鲍姑有些积蓄,另外他在南海郡这边的士族之中也有些名气,开个学堂并不难。

两人一直都是想做就立刻做的性格,颇得道家洒脱随性真髓,想清楚了要入世之后,立刻收拾行襄,下了罗浮山。

乱世闻得仙画语,从此不再问长生。和葛洪同是道教的孙思邈却正在急匆匆的往长安赶。

而且他从仙画上能够看出来,很多事情完全是需要国家层面来介入才可以实施的。比如医学院的设立,从各地甄选医学人才,乃至各地医官的选拔.…等等等等。

从这个角度来说,身在贞观的孙思邈比葛洪要幸运得多。他遇到的是清明世道,是明君良臣。孙思邈终于到了长安,受到了李世民和长孙后还有各大权贵府邸的热烈欢迎,邀请纷沓而至。孙思邈推辞了一大半,只是在长孙后的请求下,留在了太极宫的别苑内,每日替李世民诊脉调养身体,然后抽空聊了一下太医署和医学院的事情。

“陛下身上的旧伤还需要调理二三。”孙思邈道, 不过,整体状况已经比我想象中好很多了,只是饮食上和休息上要注意,千万不能过度劳累。

他和李世民还有长孙后讨论了一下养生话题之后,长孙无忌等重臣来了,几人就开始讨论大唐的医学制度改革。

说起来大唐的医疗制度从贞观初年到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央太医署总管一切,下面分别有医、针、咒禁、按摩四科,从博士到学生总共一百多人。

是的,这时候的太医署已经有学生了,由太医署博士负责教课,学的就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

经》和《针灸甲乙经》等医书。

而且,贞观三年的时候,李世民还在各州也都设置了医学堂,将太医署的这一套经验给推广了出去。

“医生”在唐朝,指的就是在太医署中学习的学生,所以大唐众臣在乍一听到仙画中将所有行医者都称为“医生”,一开始还有些惊讶。

孙思邈一直在民间行医,对民间的医疗状况最为了解,比较有发言权: 后世范仲淹所说,其实大唐也有类似的情况,经常有游方郎中冒充神医招摇撞骗,或者只是学了几天医术,懂了皮毛就能出来行医坐堂,庸医误人之事时有发生。

魏征拧眉一想: 不管是太医署还是州府学堂,都是官学,学生出来之后大多也是担任相关职位。

不错。”孙思邈颔首: “且州府的医学堂一般也只能顾全一州首府,到了其他府县,我说的情况也就更严重。

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受过完整医学教育的人才太少了。

太极宫中,群臣们来来去去,这样的事情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讨论出来的。像是房玄龄和魏征这样的重臣,在经过几次大讨论之后,才恍然发现,似乎这是史上第一次把“医”作为一个如此重要的事情来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