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 初春将至,大狩辽东(第2/4页)

越是天资横溢,独占鳌头的大宗师,越是心里有股傲气。

圣人正是那座压得所有五境,都抬不起头的通天大岳。

别说灭圣盟的余孽,就连你宇文师叔,难道不想一剑挑翻,得见天日?”

年轻道人无话可说,默然良久才道:

“佛门求渡世,儒门求立心,咱们道门求清净。

若无朝廷治世,这天下又该遭烂成什么样?

又怎么得到清净之心,为万物主?”

老道士捋了捋雪白胡须,颔首道:

“不愧是为师教出来的,明白道之本质,比青阳一脉的几个真传强多了。

宇文师弟心里清楚,景朝无圣人,必将动荡大乱,四神爪牙也会兴风作浪。

所以,他那口道剑藏鞘,亦有十年之久。

只是其他真统怎么想,咱们管不了。

灭圣盟这几年频频往天京城埋钉子、设眼线,搞些小动作。

为的不就是确定,圣人处境究竟如何。

估摸着,快要知道结果了。”

年轻道人起身,拍了拍沾染尘土的道袍,重新坐回大青牛背上。

那头几百斤的野猪,差不多给这坐骑吃干净了。

“大道气运,盛极而衰,乃是常理。”

年轻道人倒骑青牛,长笑吟道:

“非神亦非仙,非术亦非幻。天地有终穷,桑田几迁变。

身固非我有,财亦何足恋。曷不从吾游,骑鲸腾汗漫……师傅,这天下如何,不是我等道士可以决定。

无非拨乱而反正,救劫而济度,如此而已!”

老道士望着行将熄灭的那座篝火,摇头笑道:

“徒弟倒是比师傅看得透彻,只不过……帝星隐,必有真龙出。

它会落到哪里呢?”

乃是太乙一脉首座的老道士仰头望天,掐指不断算道。

却只得出“白山黑水”四个字。

……

……

“白山黑水之间,多是辽东弟子。

数十年来的招民授官,征兵入伍。

使得关内军寨的武官将领,辽东人占了八成。”

东宫暖阁之内,白含章将一本奏章扔在案首,望向对面的纪渊道:

“辽东武将性情彪悍,且又勇武,各自抱团,把地方弄成铁板一块。

天京过去的官员,往往处处掣肘,难以施展。

所以本宫才相中你了,以往也物色过几个类似钦差的角色,结果根本安不进去。”

纪渊许久未见这位太子殿下,莫名觉得对方的脸色略有不好。

可仔细感应之下,也没发现任何异常。

古怪的念头一闪即逝,他拿起桌案上头的那本奏章,目光扫过。

过了半晌,不由笑道:

“关外的百蛮残余又有异动?这是听到北镇抚司要派人巡狩辽东的风声了?”

白含章轻轻揉着发胀的眉心,面皮泛冷道: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挟边关重事威逼朝廷。

近二十年,东宫每次想动辽东,边关必定生乱。

军饷伸手要得多,可若发下不够,奏章就如雪花般飞到天京,飞到本宫的案前。

一年近七百万两的支出,你说说,那些人从中贪了多少?拿了多少?”

纪渊眼皮一跳,咂舌不已。

怪不得东宫决心这般之大,不惜与凉国公府决裂,也要把辽东边事彻底处理。

以地方之权,强逼中央退让,每年耗用近七百万两的军饷钱粮。

这岂不是等于钝刀子割肉,放朝廷的血?

换作是他,哪怕弄得辽东哗变,都要将这帮跋扈武将连根拔起!

也亏得白含章能忍,居然足足等了二十年,将监国之权牢牢握在手里,方才开始磨刀。

“我虽然是辽东军户出身,可在白山黑水没多少根基,未必有几分用处。”

纪渊看完之后把奏章放下,轻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