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第3/3页)

时移世易,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

孔夫子有言,因材施教,常茂、朱樉、朱棡等十来人数年未能毕业,且已引起规模性的骚乱,他身为校长,教育部部长难道不该反思么?

梁贞张了几次嘴,似乎还要再反驳,但不知道为何,又没有发出声音。

就在那片刻的安静里,堂内突然响起掌声,先是一道两道,再是雷鸣般的掌声。

常乐无语地瞪了眼带头的老爹,和嘴巴咧到耳后根的弟弟。

·

乾清宫书房。

崔公公一字不落地转述常乐所言,及国子学内众人的反应。

朱元璋略略挑眉,“标儿,你怎么看?”

朱标思索片刻,“儿子以为乐儿言之有理。”

朱元璋,“她在质疑国子学,更甚者是在质疑你。”

朱标:“爹,没有谁永远都是对的,况且乐儿不是质疑,只是提出她的见解而已。”

朱元璋打量眼心爱的儿子,“你倒是会心疼媳妇。”

朱标笑意深深,“儿子日常所见都是您与母亲之恩爱,自然会疼媳妇。”

明知是儿子的花言巧语,朱元璋还是笑了。

朱标借机道,“那儿子的婚事?”

虽然赐婚圣旨已下,可他爹迟迟没给定婚期......

朱元璋轻哼了声,“你自己去礼部传旨。”

朱标高兴地给老爹行了个礼,急匆匆告退赶去了礼部。

朱元璋无奈摇了摇头,片刻后,呢喃道,“确实聪慧,得亏体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