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二章 大宋与黄河不得不说的故事……(第3/4页)

改革君臣二人组——宋神宗赵顼和王安石开始作死。没办法,一来还是关于没有天险的心虚,二来,想做出点改革成绩。

工程再度在争议中上马,大干快上,热火朝天。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工程竣工,君臣喜笑开颜。

没几天工夫,东流河道又决口了。“凡灌郡县四十五,而濮、齐、郓、徐尤甚,坏田逾三十万顷。”

看清楚了没有,那是三十万顷,一顷等于一百亩,足足三千万亩田,得收多少粮食?

顺便说一下,就是这次决口,让刚刚在徐州水利工程中发明了“东坡肉”的苏东坡也差一点喂了鱼。

不知道苏东坡当时是不是也只能骂骂咧咧的拖家带口往高处避洪。

总之,随着那黄河在那帮子大宋君臣的瞎鸡儿乱来之下,来来回回地在河北之地肆虐。

生生将那原本十分富庶的河北路搞得处处皆是黄泛区,民不聊生。

唯一的好处是就连辽国人也被宋人的骚操作吓坏了,泥玛,老子不来了行不行?

看看过去令人垂涎欲滴的河北诸州,现如今都成了啥玩意,全是沼泽滩涂,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灾民。

有句话说得好,再一再二不可再三,但我大怂表示不服。

宋神宗是认怂了,但他的儿子宋哲宗赵煦本着“生命不息,作死不止”的原则继续想办法让黄河改道。

并且认为,那些小河道既然装不下黄河的水,那么我一步到位,直接把黄河水引流到以前流过的河道不就行了吗?

以前都能装下,现在肯定也行。结果显而易见,北宋元符二年又决堤了……

这便是大宋自以为是的骚操作,非想要着逆天改命的驾驭黄河,结果令河北、山东、苏州基本上被冲成了白地。

曾经作为重要战略缓冲地带的河北诸州县,简直处处皆有黄泛区。

好在高璋不像大宋列位治河大聪明那般瞎鸡儿胡来。

而是老老实实地先加固河堤,稳定河道,确定河道稳固之后,这才开始清淤。

不到两年的光景,利用大量裁汰军人,规模化清淤,获得了大量的田地。

老百姓们既不用再担忧黄河决堤之患,又有大量的田地耕作。

自然而然,老百姓们也终于松了口气,对于高璋这位河北路经略安抚使好感大增。

而高璋自然是处处为师尊着想,将这些仁政,善政,尽数推到了师尊的身上。

还在报纸上刊发许多篇文章,皆是为了大宋天子鼓吹,并且还加大力气,促进河北路工商业的发展。

这也才是短短两年多的光景,就让整个河北路焕然一新的根本原因所在。

这也是为何历史上,大宋的河北路,被朝廷折腾得比那辽国燕云之地还要穷苦的根本原因。

重点是大宋还想去光复燕云十六州,可老百姓的眼睛又没瞎。

老子们在辽国治下,虽然苦是苦了点,而且还是被异族所统治,可好歹能苟活。

可落到你们这喜欢瞎鸡儿折腾的大宋朝廷手中,岂不是也要生不如死?

但好在,高璋这位深切懂得舆论战,又很明白河北路百姓需求的大宋小权臣来到了这里之后。

修河堤,清淤还田,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令整个河北路都一片欣欣向荣。

反观现如今之辽国,国内一片糜烂,脑浆都被打得到处乱飙。

随着战乱的规模扩大,燕云十六州的税赋日益繁重,贪腐亦是越发的严重。

如此对照下来,自然也开始让那辽国的民心渐失,而大宋这边的生活与生存环境,越来越吸引燕云十六州的百姓们。

并且,高璋每做一件事情,都会掰开了,揉碎了,让师尊明白他的一片苦心。

如今就连皇城司收集来的燕北十六州的情报里边,就有不少关于辽境百姓羡慕大宋治下子民的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