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1章 腊月二十八(第2/3页)

所以,这会难得闲下来的两个人,准备喝一碗腊八粥。

秦王庄门房,一辆华丽的马车停在门口,有小吏递在拜帖。淮南道李神通、岭南道冯盎、河东道独孤傲。三位封疆大吏到访,门户的守卫赶紧把人往里迎,叫人准备热茶。

冯盎笑着对李神通说道:“秦王殿下这里倒是特别,无论来的人是贵为公爵,还是贩夫走卒,从来没有叫人在门房等的习惯,都是将来迎入庄内,专门设置会客厅休息,至于在那里见,这才依身份有个区别!”

独孤傲也说道:“某三年没进长安,长安变的已经不认识了。秦王殿下之智,只是听我那侄儿数次提及,却一只没有机会在政务之外的事情上说过话。过了今年某就准备请辞,年龄大了,这头脑也不及年轻人灵活,河东道让有能者治!”

独孤傲的侄子,就是独孤修德。

“京兆尹为何不来?”李神通问道。

“他说随李药师与秦叔宝同来,早上还有一些公务要处理。那程小子说要在秦王庄吃午餐,所以必然不会拖过午时。”独孤傲笑着回应。

几人进了会客厅,一杯茶喝到凉,这才看到秦王府小吏急急的跑来。

“三位贵客请再坐一会,我家殿下不在花园,只听说去了粮仓,这已经派人去找了。”

“不如我们直接去找!”李神通提议道。

三人都是贵过不可及的贵人,小吏派人在前面领路,往粮仓去了。

秦王庄粮仓,正有小吏将一个空仓的门关上,李元兴提着篮子与柜爷站在门口数着。远远的就听到柜爷在说:“这已经有四种豆,两种米了,没有红豆是不行的。”

“皇叔、五郎,好兴致!”李神通大步的走上前去。

“这是?”三位总督都是不解。

李元兴倒是没有想到会来客人,提着篮子张嘴就编起了故事:“爷爷说,当年在打仗的时候,到了年关之时,天寒地冻,却也没有什么好的吃食。就把粮仓扫一扫,找了些墙角,土坑里的粮食,洗一洗干净,煮碗粥好过年。”

李元兴是笑着说的,而柜爷却是一脸严肃:“想当年武安君亲身扫仓,为军中士卒煮粥。意有三,一为告诉军中年轻士卒,人要懂得节俭。二是为了教育军中士卒,吃得是百家饭,不要忘记百姓一饭一衣之恩。三是八方食物合在一块,和米共煮一锅,是合聚万物、调和千灵之意。”

听柜爷说的严肃,三位总督都是带兵的人。

仔细起过之后,无一不认同。

秦王庄从最初的秦王、贤皇扫仓,再到三位总督。时至中午的时候,大唐正二品的武将就有十几位,三品、四品的武将几十位。

从李元兴一只小提篮,再到几位年轻一些的将军背着大筐。

从扫仓再直接装粮食,再到挑选最精致腊八粥的材料选择,最后连李元兴的冰糖都装了一提篮。

就在练兵场,架起了十几口三尺直径的行军大锅。

雪地里,搭起棚子,围着那摆成圆形的一圈的行军大锅,喝酒,吃肉。轮流的去负责照顾那大锅里的粥。

从中午熬到下午,粥的香味顺着风飘到了几里外。

喝了一下午的酒,吃了一下午的肉,这粥总算是好了。

柜爷自然是第一碗,第二碗给了除柜爷之外年龄最大的独孤傲。

一口粥喝到嘴里,独孤傲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这个表情可是让许多人都感觉意外。是这粥有古怪,还是粥糊了,或者是有什么东西不对味。

“这个味道,果真不凡。想一想,出外征战,这一碗粥或者说就是从军的写照。这碗中的粮食来自天南地北,身边的袍泽来一样,很少有几个同村人。再说这吃食,当兵的有口热饭就不错了,杂七杂八的东西放在一个碗里,这东西……”独孤傲似乎陷入了某一种回忆当中,或许是在想自己年少从军的日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