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2章 苦与乐自知(第2/3页)

这一级吸引力可能不大,但这一阶就不同了。可以说在哨所守军辛苦的干一年,那么你原本是一个队正,低级的可能连从九品下的官职都没有,高级一些的,就是一个从九品下。这样的低职务。

当兵的,原本就是四年一阶的进升机会。

这一年一阶,就代表着,从九品下,到正九品,干三年,那回来的时候加上原有的晋升就是一个从七品,或是上,或是下的校尉了。

一个普通的士兵,边关哨所三年,回来至少是八品校尉。

象这样的八品校尉,再进大唐兵部的低级军官训练营两年,出来肯定是实职的从七品下军官,是可以带二百战兵、一百辅兵,正规的团长了。

这个规矩很动人心,特别是那些一直卡在某个位置上,一直没有升职机会。

或者是想进低级军官训练营的,这就是一个机会。

得到兵部的回应,各军都很积极,也有大量报名的。愿意去守边哨所一年,或者两年的。但很少有三年的。守边极苦,两年就已经是极限了。

换!李二与李元兴又联手写了一道命令,换防令。

大唐头一次大规模动用飞舟,从长安、华亭、兰州、幽州、丹东、等二线防御的地方,抽调了差不多一万人,对原有的边防哨兵进行了一次大换血。

换下的来的一万多人,按兵部的意思,有愿意去让低级军官训练营的,就送去。

可李二与李元兴又来了一套,这个训练营人数不能太多,不能让贤皇太累了,而且第一批还没有合格出营,所以缓一年。

大唐皇帝与大唐秦王站在同一个态度上,兵部也没话说,只能认可。

紧接着,李二与李元兴第三道命令就来了,先让这些人,再守边一年吧。不过守的就是倭岛与南洋的边镇,以旅为单位,杂编旅。不分战兵与辅兵,总之就一百人一个旅,先守边一年再说。

第四道命令就有趣了。

这是长孙皇后给的天英阁的,为这些守边士兵求情的,说是这么多年没有回家,老婆孩子,或者没娶妻的,这又送出去守边,太辛苦。

所以,就有了第五道命令,允许在休整一个月,然后再送去守边,而且还可以带家属。

连续五道命令,能看清这命令真像的没有几个人。

可看到表相的却太多了。

那个回答了李二问题,只有十七岁,长安城东一个村子,普通人家的孩子,只因为天生一副好身板,又在年少的时候识了几个字,所以有机会进了皇家学院兵院的预科班,送去守边大半年回来,人也黑了,更结实了。

这刚刚回到家,家里一团香风差一点让年轻的军士晕倒。

“唉哟……”七八个媒婆吱吱喳喳的,说什么是一句也没有听到,总算是家里还有正常人,这年轻人的一位有学位,还在县里作小吏的族叔说了个明白:“四娃子呀,有人上门提亲,这其中有长安东市千丈丝绸的东家千金。有长安县工坊区,胡记火柴坊二掌柜的千金。这还有赵记酒坊……”

听得年轻人呆住了。

他们家什么家底,这彩礼付得起吗?

这些那一个挑出来,都不是穷人家呀,说他们富都是轻的,在普通眼中那是巨富。要知道那丝绸庄号称一天可以卖出一千丈丝绸。那火柴坊,听起来是一个小坊,在大唐那是一天就有几十贯入账的大富户。

“不要彩礼,还贴上嫁妆。最多的一个已经给了八千贯!”

八千贯。

年轻的军士眼前一黑,晕倒了。

大唐时结婚,基本上当事人作主的概率无限接近于零,作娘的虽然没读过书,听说酒坊那家作得一手好菜,女红四邻皆赞。也知道自己的家底,没敢选八千贯彩礼的丝绸商,选了这位酒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