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零一十六章,相对公平的科举制度(第2/2页)

而只有读了私立学校,才能够上好的私立高中,好的私立高中才能够上好的大学,只有上了好的大学才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

靠着这样的办法筑起高墙大院,隔绝了普通子弟出人头地的机会,只有少部分的精英可以这样一直延续下去,一直掌控方方面面。

这和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是很相似的,都是通过昂贵的教育费用来的隔绝普通子弟的。

但是现在大明人的收入水平提高了,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支撑起自己的孩子去读书书院、私塾了,这就给传统的读书人增加了竞争和压力,科举考试也变的更难起来。

但总的来说,它是公平公正的,一切都看科举考试的成绩来说。

守旧派官员能够翻身、打压不倒,那是因为其基础就是这科举考试制度了,大家都认可,全大明社会都认可的科举考试制度。

它在源源不断的为大明朝廷输送官员,输送高级官员,即便是现在的实干派官员,其实本身来说科举考试出身的,也是儒家子弟。

只是因为治国的理念不同而分成了实干派和守旧派,本质来说都是儒家子弟。

新学的子弟现在只有极少个别人在当官,还都是小官小吏,根本就无法影响大明的朝野。

如果不改变科举制度,那就意味着始终是无法彻底的打倒守旧派。

可是如果改变科举制度,又该用什么制度来取代它?

后世的公务员考试制度本质上还不是和现在的科举考试差不多,并无什么区别,顶多就是考试内容的不同而已。

完全可以在科举考试之中增加相应的学科和内容,根本就没必要去废除科举考试的制度,这一个制度从隋朝开始,一直运行了千年的时间,它已经是非常的完善了。

刘晋一直在思索这个事情,也是一直以来都在维持现有局面的原因。

因为刘晋打心底也是认可科举考试制度的,因为它给了寒门子弟机会,是相对公平公正的制度,至少比起后世要公平很多。

大家都认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尊重知识,尊重读书人,这是一个很好的社会风气。

新学里面的学习风气就非常不错,人人读书都很认真,珍惜难得的读书机会,社会对于读书人也更加认可。

后世可是有无数人信奉读书无用论,这就是极其不少的社会风气,对知识不尊重,对知识分子也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