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三章 南北(第3/8页)

姜星火也不慌乱,沉声道:“南方经济发达,文教亦是兴盛,这是从宋朝建炎南渡开始,历经数百年形成的既定事实,大明立国如今不过三十余年,就算再有个三十余年,也改变不了这种情况,而全国统一会试,虽然对考生来说都是公平的,但因为南北文教水平差异,所以也是另一种层面上的不公平,这一点想必陛下也能感受得到。”

朱棣连连颔首道:“不错,朕亦是好读书的,可惜北方就没什么好老师。”

这话乍一听挺有道理,但仔细咀嚼起来,就发现有点不太合适——你是武夫啊,你啥时候爱读书了?

不过皇帝给自己脸上贴金,那是因为马上要殿试了,皇帝作为实际上的殿试主考官,不管有没有水平,都得表现的有水平一些,倒也不是不能理解。

关键在于姜星火接下来说的话。

“南北榜。”

蹇义忍不住瞥了茹瑺一眼,脸上露出古怪的神色。

其他人也是面面相觑。

朱棣的表情更精彩,他眯着眼看着姜星火,似乎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听岔了。

不过姜星火嘴里的南北榜,那就是字面意思上的南北榜。

姜星火却毫不犹豫地迎着众人的注视,朗声道:“陛下,甲申科结果不易改动,但大明确实可以试行南北榜制度,科举之士,虽须南北兼取,而南人善文词,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往后科场取士,以十分论,可南士取六分,北士四分,分卷考试。”

南北榜制度,显然是很符合朱棣心意的,因为朱棣想要让自己北方老巢的士子,更多地出现在庙堂上。

但这话朱棣不好说,今日姜星火提出来,朱棣自然是喜上眉梢。

不过朱棣还是矜持的,知道这种事情关系比较大,一时半会儿定不下来,所以轻咳了一声,只说道:“国师的主意不错,不过科举取士毕竟是大事,是否试行南北分开取士,还需细细商量。”

大臣们都松了一口气。

他们早就习惯了每次姜星火充满了革新精神的建议了,不过这次皇帝没有马上采纳,就说明了这事虽然很重要,但是……不急。

不过这次倒也不算废话谏言——至少姜星火接下来的回答,听起来比较像那么回事。

“也可行南北中三榜,北榜即辽东、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中榜即四川、广西、云南、贵州。”

分榜取士这个办法,是姜星火前世宣宗朝对于科举制度的解决办法,后来推行了很多年,实际效果很不错,因此听起来就挺合理的。

这样做,可以使得科举制作为中枢朝廷用来控制、调节地方利益均衡的政治手段,增强大明帝国的向心力,维持内部各行政区域之间的相对公平。

朱棣点了点头,但并未马上表态,而是细细地看起了甲榜。

“第六名王训、第七名王直都是江西人。”

“前五名待选的,也都是江西人。”

朱棣微微蹙眉,但并没有马上发作,因为建文二年那一届科举,一甲三名是江西人,二甲头名和第二名也是江西人,虽然让其他地方的举子眼红,但江西人能考是事实。

既然是姚广孝选出来的,那肯定是有真才实学的,说明这五个江西人就是这一届才学最佳的。

而事实上就是这一届科举的结果,跟姜星火前世的结果并没有任何区别,不管谁当主考官,只要按程序进行公平选择,那么最后脱颖而出的就是这几个人。

没办法,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种级别的学霸,肯定不会因为姜星火选择重点考《春秋》和《荀子》就发挥失常,人家都是早有准备的。

“曾棨、周述、周孟简、杨相、宋子环。”

姚广孝道:“这里面还有个说法,曾棨是周述、周孟简两人的老师,而周述、周孟简则是族亲兄弟。”